中国再做“全球钢铁车间”得不偿失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有迹象表明,中国钢铁业已出现严重的问题。这几年中国钢铁业十分纠结,一方面铁矿石连年涨价,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内外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钢材价格却持续下滑,企业…
不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共钢铁业淘汰落后炼钢产能7800万吨,今后将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然而,业界人士称,虽然淘汰了7800万吨产能,但是现实中是淘汰小的项目上大却是大的项目,这5年钢铁行业又增加了2亿多吨产能。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钢铁工业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6%,粗钢7亿多吨,产能过剩是钢铁工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作为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认为,首先,中国铁矿石资源不足。其次,钢铁质量有差异。中国产量大,但钢铁含铁量在30%、40%,而国外最高可达62%。
近几年来,中国钢铁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淘汰产能越大。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在7.17亿吨,同比增长3%。2013年预计仍有5000万至8000万吨的惯性增长。据此测算,2013年,中国粗钢产能将在8亿吨左右,甚至接近8.5亿吨。据称,这还是统计出来的,如果算上没有被统计和通报的,其钢铁产能只会更大不会更小。
这实际上是中国钢铁业“虚假繁荣”的一种表象。大炼钢铁,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的“钢铁生产车间”。但中国这个全球“钢铁车间”的利润和热闹却极不对等。因为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都是粗钢或档次较低的产品,而西方国家通过加工后卖给中国企业时,其价格是当初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
与中国钢铁业整体亏损不同的是,全球三大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却在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中赚得盆满钵满。仅以2011年为例。力拓、必和必拓的利润超过了中国77家大中型钢企800多亿元的利润总和。而淡水河谷一家,2011年的净利润为228.85亿美元,相当于18个宝钢。
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不无关系,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仍以投资驱动为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处于第一位。国家虽然对钢铁业进行了治理过热和产能过剩,但是,并没有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某些地方甚至越来越明显。
关键是,中国承接了发达国家向中国所转移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中国以高昂的环境代价和能源代价,大量生产或出口钢铁等“两高一资”产品,支持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满足了西方国家的高质量生活,反而没有落得好,常常换来了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对我国能耗和排放的指责,甚至对我国出口钢材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
所有的问题都是明摆着的,可是谁也没有真正在意。
前两年,国内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时候,钢铁、建材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利润驱使下,企业投资的无法自抑,地方政府的一扬再扬,国家政策的先扬后抑,使得这个钢铁产业仿佛再现中国式传统产业的经典老路:先是利益的驱使一哄而上,然后是无序混乱的行业格局,最后是恶性竞争的市场恶果。
由于国际钢材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减少,许多国家对中国钢材出口的打压,原来流向国际市场的钢材要转为投放国内市场,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说白了,中国再担任“全球钢铁车间”已是得不偿失。现在迫切需要政府决策层对钢铁业进行调控,即对钢铁业实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解决钢铁业能耗高、效率低、效益差、污染严重等问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减少1亿吨产量或者更多,真正扭转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