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准入又临新规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煤业产能门槛再次提高。 3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重新调整后的《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除西部外的其他地区则提高到60万吨/年。 煤政使…
3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重新调整后的《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除西部外的其他地区则提高到60万吨/年。
煤政使得煤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煤企神经绷紧,它们又一次面临被整合或关闭的命运。
煤政重调
重新调整后的修订稿表明,在云贵地区将加快建设大中型煤矿。
张毕聪担心自己经营的宣威市马鞍山煤矿这次难以过关,虽然云南省和曲靖市未下发,但此次加大力度整合与关闭小煤矿的信息他早有所闻。
“我的煤矿已按产业政策进行了改扩建,达到了此前云南出台的煤碳产业政策规划要求,即从6万吨一次性投入千万元进行技改,规模达到9万吨。”
但修订稿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将规模产能提高到15万吨。
事实上,云南像马鞍山煤矿一样面临难题的不在少数,省煤炭学会研究员杨威力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按新政落实,到2015年,云南将有至少300余对矿井被整合与关闭。
修订稿第十五条规定,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而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5万吨/年。
在新建矿井方面,“十二五 ”期间禁止新建30万吨/年以下高瓦斯矿井、45万吨/年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而在2007年出台的《煤炭产业政策》中,“十一五”期间停止核准的新建煤矿项目标准为30万吨/年以下。将两次煤炭产业政策进行对比,今年的政策较2007年出台的《煤炭产业政策》提出的规模标准有较大幅度提高。
修订稿强调有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划定各地煤矿企业的规模门槛,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对于云南,省能源局杨丹的介绍一针见血:目前有的煤矿可采率较低,如果继续开发的话,不但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产能低下。
根据各个地区煤炭资源结构的不同设定和不同的规模标准,除了杜绝上述情况,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的煤炭资源整合埋下伏笔。
结合修订稿,云南省发改委、工信委、能源局等相关省级部门正在拟定规划方案,按杨丹的理解,若不出意外,方案会形成文件在近期下发。
整合浪潮
又一轮整合浪潮再袭云南。
根据省工信委和省能源局相关材料,云南在煤炭产业整合上早已进行规划落实,从2007年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方案》)以来,规划组建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3户左右,年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的企业20户左右的目标,到2012年已基本实现了近80%。
当年的规划方案还涉及全省煤炭企业控制在300户以内,矿井数量控制在1200个以内,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0万吨/年以上。
对于这个目标的落实情况,杨丹未作过多的解答,他只称结合修订稿,云南持续加大力度推进此项工作。
实现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大中型煤炭骨干企业占有及控制的资源达到全省的80%以上,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这是总体目标。
“云南肯定是要按照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进行兼并重组的,但由于存在煤矿数量多、规模小等问题,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省煤炭学会秘书长陈炳昌的关注不仅于此,他认为云南地质条件复杂,不具备大型机械化开采条件,因此煤矿规模一般都较小,分布比较分散,虽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比较成熟,但建设起来仍有很大难度。
根据“总量调控、上大压小、优化结构”的原则,结合云南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以及煤炭资源勘查、资源赋存、开发建设条件等,按照“三个一批”(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准备一批)和关闭小煤矿的战略布局,目的是加快煤炭产业的整合速度,推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使产业做大做强。
有专家认为,这个规划总体上符合省情,在具体规划施行上却存在一些不切实际,不符合当地的政策,如边疆、民族地区和用煤大户少的地区,政策虽有所放大,但在采取措施上却“一刀切”。
整合一定遵循因地制宜,陈炳昌为此举例证明:昭通市在煤炭资源整合中跳出政策上“先关闭,后整合”的圈子,在实际操作中实行“先整合,后关闭”,结果达到政府、矿企、群众三方满意。
但这是上一轮整合的一个点,面对即将涌现的又一轮关闭与“大吃小”整合浪潮,面上突破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