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气指数看煤炭业走势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创12年来新低 日前,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研究编制的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对外发布。景气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
日前,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研究编制的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对外发布。景气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四季度煤炭产业景气指数降至97.0(2003年增长水平=100),比上季度下降1.0点,为2000年三季度以来新低。经过测算,2012年底,煤炭产业景气值比上年同期下降5.73%。
记者就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煤炭经济形势等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
多因素导致“黄金十年”结束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对基础产业煤炭业的走势产生影响。煤炭供大于求矛盾的凸显,导致煤价持续下跌,行业利润水平下降
“从全年的走势看,2012年煤炭产业景气指数沿着近似于45度的斜率持续下行,仍处于筑底调整之中。这既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也与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分析说。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和欧债危机使之进一步恶化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仍在持续,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不同的是,这次经济危机是由金融资本市场问题导致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8%,创下了13年来新低。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些支柱产业景气度不高,钢铁等行业甚至出现亏损,这在很大程度也影响到了作为基础产业的煤炭产业的景气度。
从煤炭产业自身情况看,在过去“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产业总体呈现供需相对紧张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煤炭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投资。这些投资在“十一五”末期逐渐形成新的产能,而且出现了集中释放的趋势。结果使得国内煤炭市场供应量快速增加。由于下游产业对煤炭需求不给力,加之国际煤炭进口量的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矛盾。
“正是由于煤炭供给的增加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岳福斌说。2012年,煤炭市场价格一路下跌,出厂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年末跌至88点,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客观地讲,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
此外,多年来,煤炭行业管理能力较弱的局面一直没得到明显改变,对煤炭产业运行的监测预警工作较为落后。“早在2011年11月煤炭经济形势骤变时,我们就根据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的监测发出预警,在报告点评中提出要防范煤炭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岳福斌说,在煤炭产业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政府如果及时启用价格调节基金,用于限产补贴或者煤炭储备,行业下行态势可能就不会这么明显。
景气筑底调整仍将持续
煤炭产业仍处于不景气之中,但此轮调整的最痛苦阶段已经过去。2013年,我国煤炭经济景气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根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的分析预测,2013年,我国煤炭经济景气波动幅度不会太大,总体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一季度煤炭产业景气度仍有继续下行可能性,但幅度会变小,二季度后煤炭产业景气度可能出现回升,升幅也不会太急太大。预计全年煤炭产业仍处于景气周期的筑底阶段。
从2012年四季度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分指标看,部分指标出现好转迹象。其中,随着煤炭下游产业景气度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回升,煤炭市场活跃度可能有所好转,煤炭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等方面也将保持适度增长。
“总的来看,煤炭产业虽然仍处于不景气之中,但此轮调整的最痛苦阶段已经过去。”岳福斌说,在目前煤炭产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要依据市场需求组织煤炭生产,严控产能集中过快释放,稳定供给;要加强煤炭市场监测,调整市场供需矛盾,维护均态市场格局,稳定价格;要坚定煤炭产业的发展信心,按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规划,稳定投资;要致力于培养和留住人才,不轻易采取减员增效降酬增益的措施,稳定产业队伍。
在稳定的基础上,要加大资源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优势企业倾斜,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充分利用、有效节约煤炭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推广充填开采、洁净煤等技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推进煤矿瓦斯、煤矸石等综合利用;要转变管理方式,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关注国际煤炭市场的变化,科学调控进出口比例。
防止产能过快释放
我国煤炭供给相对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盯住煤炭产能“总阀门”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快报数,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36.6亿吨,比上年增加1.4亿吨。
“如果充分考虑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去年我国煤炭产量数远不止这个数。”岳福斌分析说,2012年我国煤炭供给相对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并且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实际产量不会少于38亿吨。
去年9月,有关部门针对煤炭产量过快增长的情况,发出了“限产令”。不过,“限产令”只是在神华、中煤等大型煤炭企业发挥了作用。一些企业仍然开足马力,试图通过增加产量,薄利多销,确保利润;一些地方的行业主管部门对此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由于“上有限产政策、下有增产对策”,导致全年煤炭产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价格的下跌。
“抑制煤炭产量过快增长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从长远角度看,我们必须把煤炭产能和产量两个概念分开,把产量控制与产能的适度放大和稳步释放有机结合起来。”岳福斌说,煤炭产业出现相对过剩的是产量,而非产能,只有保证产能相对平稳增长,才能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当务之急,煤炭产业应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确定产量,并据此控制产能释放。岳福斌建议,在煤炭产能向产量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盯住产能“总阀门”,防止煤炭产能过快释放。
“限产不能只靠一纸命令,而要运用好有效工具,比如利用好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对限产企业进行利润补贴。”岳福斌说。
从目前情况看,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产量控制在39亿吨的目标很难实现。特别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将会出现新的煤炭需求。岳福斌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煤炭市场供求进行深度调研,适当调整“十二五”规划的产能,适度掌握投资进程,利用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调节市场供需平衡。此外,还要积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