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血煤”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血煤一度是中国煤炭工业的悲怆回忆和坚硬现实。 日前,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安监总局通报,2012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374,同比下降33.7%,首次下降至0.5以内。 根据…
日前,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安监总局通报,2012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374,同比下降33.7%,首次下降至0.5以内。
根据行业内部统计,2012年原煤产量36.5亿吨。据此测算,2012年煤炭事故死亡人数为1300余人。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60余年来,生命陨灭数首次低于1500人。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看,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1980年为8.17,1989年为7.07,2001年为5.03,2005年为2.81。2009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892,首次降到1以下。2011年为0.564,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至2000人内。
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专家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6000人,逐年下降至2000人、1500人以内,煤矿安全生产环境有所好转。这与安全生产投入、能源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相关。”
不过,与国际水平相比,各项相对指标仍然比较落后。“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等,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数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说。
目前,发达国家的产煤百万吨死亡率大致在0.02-0.03,美国2009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2011年美国这一数字仅0.019。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比较稳定,有些年份甚至是零死亡。”前述安监局信息研究院专家说。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及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使得煤炭安全之弦始终紧绷,也如同一把利剑始终悬在安全监管部门、产煤大省官员头顶。2012年12月20日,山西省代省长李小鹏履新第二日便下矿井,调研煤炭安全。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在我国现有生产矿井只有约1/3符合安全先进矿井生产条件;1/3的现有煤矿,有可能经过重组和技术改造,形成安全高效生产能力;其余有1/3矿井实际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基本没有改造成安全高效矿井的条件。
“从安全生产角度看,现在的煤矿已经超负荷运行。如果不为煤炭产量减负,就难以达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中国工程院研究认为。
按照国务院安委会要求,2020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要比2010年下降50%以上。“现在起到2020年只有8年,任务非常艰巨。”煤矿安监局局长付建华说。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会长赵铁锤指出,“当前,我国能源需求具有刚性增长特征,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还有大量小煤矿和非煤矿山等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随着2013年经济回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日趋活跃,事故总量有可能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出现反弹。”
按照煤监局的安排,2013年将继续通过建立以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新型煤炭工业格局推进我国煤炭结构调整。“坚决停止审批新建30万吨以下高瓦斯矿井和45万吨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凡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要一律停产整顿,期限内仍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煤矿,坚决予以关闭淘汰。”付建华说。
延伸阅读
- 上一篇:陕西神木县煤炭产量突破2亿吨 下一篇:煤价走低 煤企整合力度仍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