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海外投资趋缓 中国矿企进入“理性出海期”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11月20日,汇丰全球矿业指数为504.46,回落至2009年11月的水平。伦敦、多伦多等海外证券交易市场上,矿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股价再现新低。中国矿企是否会再度出手,抄底海外? 中国矿业联合…
11月20日,汇丰全球矿业指数为504.46,回落至2009年11月的水平。伦敦、多伦多等海外证券交易市场上,矿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股价再现新低。中国矿企是否会再度出手,抄底海外?
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放缓了海外矿业并购的步伐。“现在,中国企业家海外投资显得更加理性。”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陈先达说。
大量优质项目冒了出来
今年,大型矿企业的海外并购还在持续。
8月初,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诺顿金田公司50%以上的股份。
9月,山东黄金国际矿业有限公司宣布,斥资2.25亿澳元(合14.6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福克斯矿产公司约45亿股股份;该收购方案目前已获澳洲外商投资审核机构批准。
11月,中国黄金欲39亿美元收购非洲巴里克公司74%股权的消息也得到证实,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黄金副总经理宋鑫说,当前正在对巴里克公司进行尽职调查。
在欧美债务危机深化的背景下,2008年至今,纽约、多伦多等欧美证券交易所,“一些上市公司股价的降幅已经达到了30%到50%。”金疆矿业基金总裁陈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海外矿业资产价格已经回归到理性。”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紫金矿业正在寻找收购的良机。
10月27日,紫金矿业与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福建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融资总量高达300亿元人民币。“300亿主要是做海外项目。”陈景河回答。紫金矿业侧重于黄金和铜这两个矿种。
紫金矿业有三个目标,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融资)证券化、一个是大型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但总体来说,不是那么大了。”陈景河表示,“在新的一轮发展战略中,走出去是紫金矿业的一个主要方向”,“紫金矿业不走出去,后面发展的空间就会非常有限”。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缺乏大型的矿,特别是世界级的大矿。因而,紫金矿业将争取收购一些有规模又比较成熟的项目。三到五年以后,紫金矿业在海外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应该增加到集团收益三分之一的水平。目前,紫金矿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在中亚,如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大的矿业公司都遇到财务困难,大量优质项目冒出来。”中国加拿大自然资源合作基金首席执行官杨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过去,全球的一些优质矿业资产都把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如今会“吐出”一部分,中国企业将会接手。 上半年中国矿企海外投资放缓
但从今年上半年中国矿企的投资趋势来看,“境外的矿业投资步伐明显放缓”。
据陈先达介绍,上半年我国固体矿产投资共有64例,涉及32个国家,投资金额为14亿美元。“投资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只有3例”。按矿种划分,煤炭、黑色金属、贵金属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数额都在下滑。其中,煤炭项目投资额同比降低了86%,黑色金属投资额减少了55%,贵金属投资也减少了77%。
陈先达强调,“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延续减少趋势”。中国矿业联合会调查显示,随着澳大利亚矿业投资风险和困难的加大,特别是澳大利亚矿业税收政策的变化,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矿业的投资快速下滑。今年上半年中国在澳洲矿业投资总额仅为1.4亿美元,而去年中国在澳矿业的投资总额为13亿美元。从地域上来看,我国在非洲的矿产投资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上半年投资金额是3.7亿美金,同比减少89%。去年同期项目数是46个,今年只有18个,减少了60%”。
中国矿业联合会预测,今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将延续调整态势,“当前全球处于调整期,矿产品价格影响了企业投资热情。”陈先达说,一些不愿意冒风险的资金可能在下半年流向加拿大为首的美洲国家,由于东盟国家对原矿出口的限制,预计对东盟的投资也将转向下游深加工行业。拉丁美洲正在得到中国的认可。未来将有更多的资金流向美洲。
陈彪认为,中国海外投资放缓,一方面是因为在前一轮冲动型投资中,一些项目的收益并不是很好,有的投了四五年了,现在依然看不见回报,这让企业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前一轮投资需要两三年的投入建设期,这个阶段企业也将放慢投资的步伐。
杨杰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自己判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成功率还不足10%。而此前,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并购的成功率约为43%。“用人的年龄做比喻,中国企业在海外还有10岁,小学还没毕业。”杨杰说。 正为海外“经验不足”补课
11月12日,紫金矿业宣布,此前因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而暂停施工的吉尔吉斯斯坦左岸金矿已经复工,与当地村民的纠纷也已得到解决。
“之所以发生这个事情,是因为当地政府要求我们尽快建成项目,但当地技术劳动力不够,紫金矿业就增加了国内的承包商和技术工人,中国工人比例多了,老百姓不愿意,认为把他们的工作挤掉了,”紫金矿业集团国际部总经理李志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说,我们的用工比例没有按法律规定来做。”
如今,紫金矿业正在跟外交部争取,让吉尔吉斯斯坦方面提高中国工人的人数。“我们还是需要多一些人去建设,我们建设完就可以逐步撤了,到时候当地人就增加了。”李志林说。这次“我们有经验了,‘不打不成交嘛’!以后会更有经验跟当地人打成一片”。
中国企业的经验不足不仅仅表现在海外劳工问题上。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闫长明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时,力拓的股票直线下跌,我国某大型企业以约159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参股力拓。因为加入中国元素,力拓的股价很快回升。但不到半年时间,力拓便宣布收购协议作废,按照1%赔偿,只赔了中国企业1.59亿美金。在国际规则中,力拓钻了一个大空子,而中国企业丧失了这次收购的机会。
在海外,“国有企业往往考虑怎么做强做大,而民营企业往往实力又不太够。”陈景河说,当前的并购规模还是非常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海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经验不足和人才缺乏上。
“中国企业可以到海外并购,但拿回来的资产你也得管得了。”一位中国海外企业的外籍管理者说。
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玉红说,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例当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归责于企业文化的整合失败。
“在国外,建设生产的周期不同,别人是10年的开发周期,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可能只需要三年,这必然产生一些不协调的问题。”杨杰说。
宋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注意资源是不是可靠之外,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另外,一定要注重安全环保和当地社区和谐共处”。
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们现在还在起步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 棘手的人力资源问题
杜兵是上海外经集团在海外的第一个矿产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在东非国家厄立特里亚的一个金矿项目。
这是上海外经集团刚刚完成收购的项目。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杜兵逐个展位寻找合作的机会。据其介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勘察,如今需要进一步对矿产资源进行详查,并开始基础建设,为开工做好准备。
最为棘手的是人员问题。杜兵说,“现在我们在做公司的构架,人力资源比较紧缺。”比如财务,当前国内的财务管理还是比较封闭,走到国外,在能力上是比较欠缺的。更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基本岗位上。“开发阶段,建设人员需要四五百人,建成以后,也需要400人左右”。技术工人也存在供给难题。
“非洲国家希望大量使用本地的员工,要占到当地用工的九成,但是当地人在语言上存在障碍,在技术能力可能要投入很多培训,牵涉到更多精力和更长的建设周期。”杜兵说,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在投资后才发现的麻烦。
解决海外的人力资源问题,当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办法是——依靠外籍华人。
陈景河说,在澳洲,紫金矿业就与一位澳洲籍的华人取得联系,他在当地矿产行业做了很长时间,也有法律方面知识和管理经验,有两面文化的背景,由他来帮我们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
中国黄金在加拿大的上市公司中金国际的CEO谢泉,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中国黄金完成加拿大金山矿业的收购后,搭建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平台,谢泉组织了一个由加拿大本土员工及非洲、伊朗等国员工的团队来运作这个公司。
当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借助外籍华人的人脉招募人才的办法毕竟效率太低,无法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需求。 “最失败的是把门关起来,不走出去”
“无论如何,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一个走不出去的企业发现不了自己的弱势。”在他看来,“失败,在宏观上讲,跟科学实验一样,没有什么失败和不失败的,最失败的是把门关起来,不走出去。”
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资源勘察领域在海外最为活跃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经济地质学家宋学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公司应该注意与当地的政府、酋长、百姓搞好关系,比如进行勘探或开采时必然会驻扎营地,会给当地植被带来破坏,因而公司要做好复垦工作,不能破坏当地的环境。
“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不规范的地方,问题也会比较多,比如环境破坏,不尊重当地劳工。”一位在海外长期从事矿产投资的华人说。
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的海外上市公司,“在公开透明度方面做得不是很规范,信息不够公开,财务不够透明,所以资本市场上不太买账”。这就是在海外所谓的“黑匣子”,“中国派出代表担任CEO,但CEO很多时候需要向背后的上级汇报,不是独立的,而且投资者不知道这堵墙背后是什么。”一个业内人士表示。
五矿有色金属股份公司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后,焦健就遭遇到当地投资者“是否是国有企业”的质问。焦健告诉他们,“虽然我是国企,就像一个孩子,不能选择父母肤色,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好孩子”。
杨杰认为,在海外投资,中国企业总是希望能够获得控股权,这也给外界造成了强势占据资源的态势。未必非要如此,中国企业可以先参与海外的投资运作,先学习别人的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应该是交朋友,实践证明,只有利于海外当地经济发展,给当地人创造福利,才能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放缓了海外矿业并购的步伐。“现在,中国企业家海外投资显得更加理性。”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陈先达说。
大量优质项目冒了出来
今年,大型矿企业的海外并购还在持续。
8月初,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诺顿金田公司50%以上的股份。
9月,山东黄金国际矿业有限公司宣布,斥资2.25亿澳元(合14.6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福克斯矿产公司约45亿股股份;该收购方案目前已获澳洲外商投资审核机构批准。
11月,中国黄金欲39亿美元收购非洲巴里克公司74%股权的消息也得到证实,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黄金副总经理宋鑫说,当前正在对巴里克公司进行尽职调查。
在欧美债务危机深化的背景下,2008年至今,纽约、多伦多等欧美证券交易所,“一些上市公司股价的降幅已经达到了30%到50%。”金疆矿业基金总裁陈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海外矿业资产价格已经回归到理性。”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紫金矿业正在寻找收购的良机。
10月27日,紫金矿业与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福建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融资总量高达300亿元人民币。“300亿主要是做海外项目。”陈景河回答。紫金矿业侧重于黄金和铜这两个矿种。
紫金矿业有三个目标,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融资)证券化、一个是大型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但总体来说,不是那么大了。”陈景河表示,“在新的一轮发展战略中,走出去是紫金矿业的一个主要方向”,“紫金矿业不走出去,后面发展的空间就会非常有限”。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缺乏大型的矿,特别是世界级的大矿。因而,紫金矿业将争取收购一些有规模又比较成熟的项目。三到五年以后,紫金矿业在海外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应该增加到集团收益三分之一的水平。目前,紫金矿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在中亚,如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大的矿业公司都遇到财务困难,大量优质项目冒出来。”中国加拿大自然资源合作基金首席执行官杨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过去,全球的一些优质矿业资产都把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如今会“吐出”一部分,中国企业将会接手。 上半年中国矿企海外投资放缓
但从今年上半年中国矿企的投资趋势来看,“境外的矿业投资步伐明显放缓”。
据陈先达介绍,上半年我国固体矿产投资共有64例,涉及32个国家,投资金额为14亿美元。“投资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只有3例”。按矿种划分,煤炭、黑色金属、贵金属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数额都在下滑。其中,煤炭项目投资额同比降低了86%,黑色金属投资额减少了55%,贵金属投资也减少了77%。
陈先达强调,“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延续减少趋势”。中国矿业联合会调查显示,随着澳大利亚矿业投资风险和困难的加大,特别是澳大利亚矿业税收政策的变化,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矿业的投资快速下滑。今年上半年中国在澳洲矿业投资总额仅为1.4亿美元,而去年中国在澳矿业的投资总额为13亿美元。从地域上来看,我国在非洲的矿产投资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上半年投资金额是3.7亿美金,同比减少89%。去年同期项目数是46个,今年只有18个,减少了60%”。
中国矿业联合会预测,今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将延续调整态势,“当前全球处于调整期,矿产品价格影响了企业投资热情。”陈先达说,一些不愿意冒风险的资金可能在下半年流向加拿大为首的美洲国家,由于东盟国家对原矿出口的限制,预计对东盟的投资也将转向下游深加工行业。拉丁美洲正在得到中国的认可。未来将有更多的资金流向美洲。
陈彪认为,中国海外投资放缓,一方面是因为在前一轮冲动型投资中,一些项目的收益并不是很好,有的投了四五年了,现在依然看不见回报,这让企业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前一轮投资需要两三年的投入建设期,这个阶段企业也将放慢投资的步伐。
杨杰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自己判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成功率还不足10%。而此前,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并购的成功率约为43%。“用人的年龄做比喻,中国企业在海外还有10岁,小学还没毕业。”杨杰说。 正为海外“经验不足”补课
11月12日,紫金矿业宣布,此前因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而暂停施工的吉尔吉斯斯坦左岸金矿已经复工,与当地村民的纠纷也已得到解决。
“之所以发生这个事情,是因为当地政府要求我们尽快建成项目,但当地技术劳动力不够,紫金矿业就增加了国内的承包商和技术工人,中国工人比例多了,老百姓不愿意,认为把他们的工作挤掉了,”紫金矿业集团国际部总经理李志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说,我们的用工比例没有按法律规定来做。”
如今,紫金矿业正在跟外交部争取,让吉尔吉斯斯坦方面提高中国工人的人数。“我们还是需要多一些人去建设,我们建设完就可以逐步撤了,到时候当地人就增加了。”李志林说。这次“我们有经验了,‘不打不成交嘛’!以后会更有经验跟当地人打成一片”。
中国企业的经验不足不仅仅表现在海外劳工问题上。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闫长明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时,力拓的股票直线下跌,我国某大型企业以约159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参股力拓。因为加入中国元素,力拓的股价很快回升。但不到半年时间,力拓便宣布收购协议作废,按照1%赔偿,只赔了中国企业1.59亿美金。在国际规则中,力拓钻了一个大空子,而中国企业丧失了这次收购的机会。
在海外,“国有企业往往考虑怎么做强做大,而民营企业往往实力又不太够。”陈景河说,当前的并购规模还是非常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海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经验不足和人才缺乏上。
“中国企业可以到海外并购,但拿回来的资产你也得管得了。”一位中国海外企业的外籍管理者说。
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玉红说,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例当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归责于企业文化的整合失败。
“在国外,建设生产的周期不同,别人是10年的开发周期,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可能只需要三年,这必然产生一些不协调的问题。”杨杰说。
宋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注意资源是不是可靠之外,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另外,一定要注重安全环保和当地社区和谐共处”。
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们现在还在起步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 棘手的人力资源问题
杜兵是上海外经集团在海外的第一个矿产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在东非国家厄立特里亚的一个金矿项目。
这是上海外经集团刚刚完成收购的项目。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杜兵逐个展位寻找合作的机会。据其介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勘察,如今需要进一步对矿产资源进行详查,并开始基础建设,为开工做好准备。
最为棘手的是人员问题。杜兵说,“现在我们在做公司的构架,人力资源比较紧缺。”比如财务,当前国内的财务管理还是比较封闭,走到国外,在能力上是比较欠缺的。更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基本岗位上。“开发阶段,建设人员需要四五百人,建成以后,也需要400人左右”。技术工人也存在供给难题。
“非洲国家希望大量使用本地的员工,要占到当地用工的九成,但是当地人在语言上存在障碍,在技术能力可能要投入很多培训,牵涉到更多精力和更长的建设周期。”杜兵说,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在投资后才发现的麻烦。
解决海外的人力资源问题,当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办法是——依靠外籍华人。
陈景河说,在澳洲,紫金矿业就与一位澳洲籍的华人取得联系,他在当地矿产行业做了很长时间,也有法律方面知识和管理经验,有两面文化的背景,由他来帮我们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
中国黄金在加拿大的上市公司中金国际的CEO谢泉,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中国黄金完成加拿大金山矿业的收购后,搭建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平台,谢泉组织了一个由加拿大本土员工及非洲、伊朗等国员工的团队来运作这个公司。
当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借助外籍华人的人脉招募人才的办法毕竟效率太低,无法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需求。 “最失败的是把门关起来,不走出去”
“无论如何,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一个走不出去的企业发现不了自己的弱势。”在他看来,“失败,在宏观上讲,跟科学实验一样,没有什么失败和不失败的,最失败的是把门关起来,不走出去。”
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资源勘察领域在海外最为活跃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经济地质学家宋学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公司应该注意与当地的政府、酋长、百姓搞好关系,比如进行勘探或开采时必然会驻扎营地,会给当地植被带来破坏,因而公司要做好复垦工作,不能破坏当地的环境。
“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不规范的地方,问题也会比较多,比如环境破坏,不尊重当地劳工。”一位在海外长期从事矿产投资的华人说。
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的海外上市公司,“在公开透明度方面做得不是很规范,信息不够公开,财务不够透明,所以资本市场上不太买账”。这就是在海外所谓的“黑匣子”,“中国派出代表担任CEO,但CEO很多时候需要向背后的上级汇报,不是独立的,而且投资者不知道这堵墙背后是什么。”一个业内人士表示。
五矿有色金属股份公司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后,焦健就遭遇到当地投资者“是否是国有企业”的质问。焦健告诉他们,“虽然我是国企,就像一个孩子,不能选择父母肤色,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好孩子”。
杨杰认为,在海外投资,中国企业总是希望能够获得控股权,这也给外界造成了强势占据资源的态势。未必非要如此,中国企业可以先参与海外的投资运作,先学习别人的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应该是交朋友,实践证明,只有利于海外当地经济发展,给当地人创造福利,才能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