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扩建:是亡羊补牢还是马后炮?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1-8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矿8.39亿吨,同比增长16.1%,而全国粗钢产量4.82万吨,同比增长2.3%;据调查,17家国有大型矿山的总产量同比增长12.4%,其中同比下降的仅4家,而且铁精粉产量占全国产量…
1-8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矿8.39亿吨,同比增长16.1%,而全国粗钢产量4.82万吨,同比增长2.3%;据调查,17家国有大型矿山的总产量同比增长12.4%,其中同比下降的仅4家,而且铁精粉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另据悉,国内有66个、近5亿吨的铁矿石项目在建或拟建,而且有8成左右为钢厂附属的大中型矿山项目。
在钢价、矿价震荡下行的大背景下为何全国矿山产量依然大幅增长?在国内矿停产频频的情况下为何大型矿山不但不停产,产量还不断扩张?钢厂此时大肆建矿是亡羊补牢的战略之举还是纯属无奈的“马后炮”?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需对国内矿做简单分析。
首先, 从国内矿的分布结构可以看出最先停产多是小微企业,对全国原矿总产量影响有限。至2011年底,全国保有铁矿石采矿许可证4286个,采矿企业1602个,实际生产企业1407个,铁矿石原矿产能15.5亿吨,产量13.27亿吨。其中,按生产规模来看(见下表),原矿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40家,而这40家原矿总产量4.73亿吨,占总产能的35.26%;原矿产量100万吨以下的的企业1080家,总产能4.79亿吨,占总产能的36.0%,也就是说原矿产能排在前面的40家企业的产量之和与排在后面的1080家企业的产量之和相等,1个大型企业相当于27个中小企业的产量。由于小型矿山企业规模效应较差,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加上面对多达21项之多的税收获得的优惠政策有限,小型矿山企业的成本明显偏高,据统计,2011年全国铁精粉成本在620元/吨,国内大型矿山的成本普遍在400-500元/吨之间,而有些小型矿山的成本在700-800元/吨之间。另外从开采方式来看,82%的属于露天开采,18%属于井下开采;从原矿类型来看,90%为磁铁矿,7%为赤铁矿,其它矿种3%;从成品矿结构来看,铁精粉占95%,粗粉占4.5%,块矿0.5%。
因此,从成本角度来看,全国平均成本620元/吨相当于100美元/干吨,当8月底铁矿石价格跌到90美元/干吨时,国内矿山的确出现了“大面积减产”,但这些矿山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因为大矿山的成本在70-80美元附近,而中小矿山的成本在120-140美元的偏多。
据统计,全国50家矿山样本,包含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矿山,从开工企业的数量来看,停工率为38%,从加权后的停产规模来看,影响产量在20%左右。所以,在钢价、矿价震荡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内矿山产量依然大幅增长也就不足为奇,因为大型矿山依然有利润,另外,伴随国内矿的平均品位在逐渐降低,按照全国生铁需求平衡估计,国产矿的平均品位在15%-20%之间(考虑到各个地区由于矿石结构不同造成的尾矿品位各异,估计一般不会超过5%),这样导致原矿的被动增长的速度也在加快。在国内矿停产频频的情况下大型矿山产量不断扩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整合当地资源,形成长期稳定的上游资源供应。
钢厂此时在国内大肆建矿的目的何在,经过了此轮铁矿石价格的暴涨,钢厂都清醒的认识只有控制了铁矿石、焦炭等重要原料,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无论是国内建矿还是海外走出去,都成了钢厂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综合比较来看,国内矿的开发相比国外矿的建设存在很大优势,一是政治和环境政策的稳定,在国内,甚至本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中信泰富的澳洲投资超支延期,中铝的几内亚投资主权风险等足以说明国内矿的建设更加省心省力。二是成本具有相对优势,从澳洲、非洲、南美等中国海外投资成本分析,矿权费、建设投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加上到中国运费总计,成本在95-115美元/干吨,相对于国内矿的70-80美元来讲,不但不占优势,反而还会额外多付20—30美元。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国企走出去呢,一方面是海外战略布局,但更多的是当地国内矿比价贫乏,河北国内矿最为丰富,可见河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缓与武钢,宝钢,而重点投资河北国内矿山,生产规模2000万吨河北田兴铁矿、1500万吨的河北研山铁矿、2500万吨的河北马城铁矿是河钢家下来投资的重点,也正是国内有66个、近5亿吨的铁矿石在建或拟建中的项目。
因此,国内矿的投资热潮还会继续,但只有备成本和技术基础的大型企业才有主角,国内小矿山继续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一方面来自国外低成本矿的挑战,另一方面来自当地大型矿山的兼并,尤其是国内钢厂控股的矿山。
在钢价、矿价震荡下行的大背景下为何全国矿山产量依然大幅增长?在国内矿停产频频的情况下为何大型矿山不但不停产,产量还不断扩张?钢厂此时大肆建矿是亡羊补牢的战略之举还是纯属无奈的“马后炮”?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需对国内矿做简单分析。
首先, 从国内矿的分布结构可以看出最先停产多是小微企业,对全国原矿总产量影响有限。至2011年底,全国保有铁矿石采矿许可证4286个,采矿企业1602个,实际生产企业1407个,铁矿石原矿产能15.5亿吨,产量13.27亿吨。其中,按生产规模来看(见下表),原矿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40家,而这40家原矿总产量4.73亿吨,占总产能的35.26%;原矿产量100万吨以下的的企业1080家,总产能4.79亿吨,占总产能的36.0%,也就是说原矿产能排在前面的40家企业的产量之和与排在后面的1080家企业的产量之和相等,1个大型企业相当于27个中小企业的产量。由于小型矿山企业规模效应较差,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加上面对多达21项之多的税收获得的优惠政策有限,小型矿山企业的成本明显偏高,据统计,2011年全国铁精粉成本在620元/吨,国内大型矿山的成本普遍在400-500元/吨之间,而有些小型矿山的成本在700-800元/吨之间。另外从开采方式来看,82%的属于露天开采,18%属于井下开采;从原矿类型来看,90%为磁铁矿,7%为赤铁矿,其它矿种3%;从成品矿结构来看,铁精粉占95%,粗粉占4.5%,块矿0.5%。
因此,从成本角度来看,全国平均成本620元/吨相当于100美元/干吨,当8月底铁矿石价格跌到90美元/干吨时,国内矿山的确出现了“大面积减产”,但这些矿山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因为大矿山的成本在70-80美元附近,而中小矿山的成本在120-140美元的偏多。
据统计,全国50家矿山样本,包含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矿山,从开工企业的数量来看,停工率为38%,从加权后的停产规模来看,影响产量在20%左右。所以,在钢价、矿价震荡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内矿山产量依然大幅增长也就不足为奇,因为大型矿山依然有利润,另外,伴随国内矿的平均品位在逐渐降低,按照全国生铁需求平衡估计,国产矿的平均品位在15%-20%之间(考虑到各个地区由于矿石结构不同造成的尾矿品位各异,估计一般不会超过5%),这样导致原矿的被动增长的速度也在加快。在国内矿停产频频的情况下大型矿山产量不断扩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整合当地资源,形成长期稳定的上游资源供应。
钢厂此时在国内大肆建矿的目的何在,经过了此轮铁矿石价格的暴涨,钢厂都清醒的认识只有控制了铁矿石、焦炭等重要原料,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无论是国内建矿还是海外走出去,都成了钢厂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综合比较来看,国内矿的开发相比国外矿的建设存在很大优势,一是政治和环境政策的稳定,在国内,甚至本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中信泰富的澳洲投资超支延期,中铝的几内亚投资主权风险等足以说明国内矿的建设更加省心省力。二是成本具有相对优势,从澳洲、非洲、南美等中国海外投资成本分析,矿权费、建设投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加上到中国运费总计,成本在95-115美元/干吨,相对于国内矿的70-80美元来讲,不但不占优势,反而还会额外多付20—30美元。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国企走出去呢,一方面是海外战略布局,但更多的是当地国内矿比价贫乏,河北国内矿最为丰富,可见河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缓与武钢,宝钢,而重点投资河北国内矿山,生产规模2000万吨河北田兴铁矿、1500万吨的河北研山铁矿、2500万吨的河北马城铁矿是河钢家下来投资的重点,也正是国内有66个、近5亿吨的铁矿石在建或拟建中的项目。
因此,国内矿的投资热潮还会继续,但只有备成本和技术基础的大型企业才有主角,国内小矿山继续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一方面来自国外低成本矿的挑战,另一方面来自当地大型矿山的兼并,尤其是国内钢厂控股的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