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科技创新 钢铁行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掀起了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热潮。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我国钢铁行业更是快…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掀起了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热潮。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我国钢铁行业更是快速发展,粗钢产量节节攀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钢材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巨大进展,行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十六大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我国钢铁行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钢产量连续跨越几个大台阶。2002年全国粗钢产量1.82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2008年超过5亿吨,2010年超过6亿吨。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历史新高6.83亿吨,占当年全球粗钢产量的44.3%,位居世界第一。钢铁产品总量规模的迅猛增加满足了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在产量增加的同时,钢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压力不断增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不可替代的动力。
十年间,依靠科技创新,我国钢材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发展对钢材品种质量的要求。2004年,国产X80管线钢实现批量生产,并于2005年成功应用于中国首条X80输气管线工程。2006年,舞阳钢铁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680吨Q460厚钢板使奥运“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2007年,时速2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车体用不锈钢成功实现国产化。2008年,大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钢300M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2010年,国内核电建设首次采用宝钢自主研发的超厚超重不锈钢板材制造核岛关键设备。2011年,武钢高端无取向硅钢用于全球最大核电机组的核心部位。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了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的自主集成和建造能力。2005年,宝钢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连铸试验机热负荷试车成功,具备了独立开发连铸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能力。2006年,我国首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钢铁厂鞍山钢铁集团西部板材精品基地全线竣工投产。2008年,首个由我国自主设计、技术总负责、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沿海钢铁联合企业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竣工投产。2009年,梅钢冷轧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冷轧成套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建设等能力。2010年,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的示范项目首钢京唐钢铁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装备逐步大型化、自动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约12200万吨,炼钢产能约7200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据统计,2011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1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5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2011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3.88立方米,COD排放2.67万吨,均比2001年有大幅降低。
行业竞争力加强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规模总量迅速扩大,品种质量、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两个方面。
十年间,我国从钢材进口大国变成钢材出口大国。2001年我国是钢材进口大国,全年进口钢材1722万吨,出口钢材474万吨,净进口钢材1248万吨。自2006年起我国由钢材净进口国变为钢材净出口国,当年出口钢材4301万吨,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2007年钢材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265万吨。虽然近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的高位,位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钢材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企业规模方面,2010年全球产量前20大钢企中我国企业有9家,其中6家进入前10名,4家进入前5名,在数量上位居各国之首。进入全球产量前10大钢企的中国钢铁企业平均规模3926万吨。中国钢铁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竞争力方面,在世界钢铁动态公司新推出的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2011年)中,共有34家钢铁企业上榜,其中我国钢铁企业占据6席,在数量上超过了日、美、德等传统钢铁强国,与印度并列第一位,虽然企业排名位置相对靠后,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崛起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挑战与机遇并存
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钢铁工业仍然存在的诸多短板。
十年来,钢铁工业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巨额资本不断涌入钢铁建设领域,一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在一定时期拉低了钢铁产业集中度。同时,众多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产品互相压价,各个钢企的利润增长点趋同。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近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呈现回升态势,2010年我国前十名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约48.6%。
由于粗钢产能的快速扩张,中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也急剧增加,占到中国所需铁矿石的60%以上,而且中国不拥有对铁矿石的定价权,不断上涨的价格成为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
在科技创新上,我国钢铁工业仍然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不足,体现钢铁工业竞争实力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二是部分钢材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用钢行业需求。三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人才总量不低,但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四是支持企业创新投入政策力度不够,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而现在钢铁工业所处的发展瓶颈期,正是告别粗放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相信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钢铁工业将会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十六大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我国钢铁行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钢产量连续跨越几个大台阶。2002年全国粗钢产量1.82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2008年超过5亿吨,2010年超过6亿吨。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历史新高6.83亿吨,占当年全球粗钢产量的44.3%,位居世界第一。钢铁产品总量规模的迅猛增加满足了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在产量增加的同时,钢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压力不断增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不可替代的动力。
十年间,依靠科技创新,我国钢材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发展对钢材品种质量的要求。2004年,国产X80管线钢实现批量生产,并于2005年成功应用于中国首条X80输气管线工程。2006年,舞阳钢铁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680吨Q460厚钢板使奥运“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2007年,时速2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车体用不锈钢成功实现国产化。2008年,大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钢300M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2010年,国内核电建设首次采用宝钢自主研发的超厚超重不锈钢板材制造核岛关键设备。2011年,武钢高端无取向硅钢用于全球最大核电机组的核心部位。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了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的自主集成和建造能力。2005年,宝钢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连铸试验机热负荷试车成功,具备了独立开发连铸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能力。2006年,我国首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钢铁厂鞍山钢铁集团西部板材精品基地全线竣工投产。2008年,首个由我国自主设计、技术总负责、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沿海钢铁联合企业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竣工投产。2009年,梅钢冷轧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冷轧成套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建设等能力。2010年,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的示范项目首钢京唐钢铁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装备逐步大型化、自动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约12200万吨,炼钢产能约7200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据统计,2011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1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5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2011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3.88立方米,COD排放2.67万吨,均比2001年有大幅降低。
行业竞争力加强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规模总量迅速扩大,品种质量、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两个方面。
十年间,我国从钢材进口大国变成钢材出口大国。2001年我国是钢材进口大国,全年进口钢材1722万吨,出口钢材474万吨,净进口钢材1248万吨。自2006年起我国由钢材净进口国变为钢材净出口国,当年出口钢材4301万吨,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2007年钢材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265万吨。虽然近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的高位,位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钢材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企业规模方面,2010年全球产量前20大钢企中我国企业有9家,其中6家进入前10名,4家进入前5名,在数量上位居各国之首。进入全球产量前10大钢企的中国钢铁企业平均规模3926万吨。中国钢铁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竞争力方面,在世界钢铁动态公司新推出的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2011年)中,共有34家钢铁企业上榜,其中我国钢铁企业占据6席,在数量上超过了日、美、德等传统钢铁强国,与印度并列第一位,虽然企业排名位置相对靠后,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崛起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挑战与机遇并存
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钢铁工业仍然存在的诸多短板。
十年来,钢铁工业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巨额资本不断涌入钢铁建设领域,一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在一定时期拉低了钢铁产业集中度。同时,众多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产品互相压价,各个钢企的利润增长点趋同。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近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呈现回升态势,2010年我国前十名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约48.6%。
由于粗钢产能的快速扩张,中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也急剧增加,占到中国所需铁矿石的60%以上,而且中国不拥有对铁矿石的定价权,不断上涨的价格成为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
在科技创新上,我国钢铁工业仍然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不足,体现钢铁工业竞争实力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二是部分钢材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用钢行业需求。三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人才总量不低,但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四是支持企业创新投入政策力度不够,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而现在钢铁工业所处的发展瓶颈期,正是告别粗放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相信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钢铁工业将会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