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瞒报钢铁产量是个案吗?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在全国掀起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热潮的时候,河北瞒报钢铁产量近5000万吨的报道让人深思。 让人惊讶的是,此前有关媒体披露,作为我国第一产钢大省的河北,其瞒报实际钢铁产量,…
让人惊讶的是,此前有关媒体披露,作为我国第一产钢大省的河北,其瞒报实际钢铁产量,在业内已是公开“秘密”。9月5日的《新京报》报道称,“这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淳大为恼火,并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抨击河北钢铁产量统计数据造假。”
吴会长这一番恼火恐怕不是最后一次,也非最严重的一次“收官式恼火”。一些钢铁企业老总或明或暗地表示,历年上交的产钢数据均不实,这多少有些“法不责众”的意味。
但愿“河北瞒报钢铁产量近5000万吨”只是个案,而不是一个缩影。然而,如果没有地方政府部门站在瞒报钢铁产量企业身后撑腰,钢企有这个底气与胆子年复一年地报假产量吗?
由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任务由中央下发到各地方政府,为了降低节能减排成本、保住产量,瞒报实际产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较多使用的手段。显然,这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所谓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刚性指标,诱使或逼使辖区内钢企少报产量。
一些钢企无包袱、无究责压力地乐于这样去与地方政府部门“联手谎报”还另有原因。瞒报与实报所面临的结果无差别,少报还可以带给企业好处,减少政策对自身的约束与制约,何乐而不为?
政府部门对相关数字真实统计情况的失控,会带来对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决策的误判。
目前,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能耗过高、增长过快、利润过低等,但这是中国经济粗放式高速发展导致的通病,不能以此否认钢铁工业在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有的专家学者重提“以钢为纲”,重振钢铁工业的雄风,确实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河北钢铁产量虚报的事例是当前地方利益和中央政策博弈的一个样本,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当前,这样的博弈容易被地方政府以更为变本加厉的形式悄悄进行。
颇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炼钢业虽然从“大炼钢铁”的迷乱意识中逐渐走了出来,但“以量取胜、拉升GDP”的思维仍存,局部地区甚至有固化的迹象。在这种思维的长期作用下,钢产量虽大,但高质量的少,企业效益低。因此,同质化、低端化成为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谷的原因。
“GDP各省数据总和大于全国”、“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直报数据”等现象是地方政府担心经济数据“不好看”而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干预的结果,当前必须要采取措施避免这样的行为发生。
如何才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效果,避免数据造假的行为﹖可以看出,无论是统计数据造假,还是钢铁产量隐瞒,都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行政问责。实践表明,必须健全落后产能退出的监督检查机制,实行问责制,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这样才能避免“河北瞒报钢铁产量不是个案”情况的发生。
延伸阅读
- 上一篇:钢铁萧条多米诺 下一篇:8000亿轨交投资刺激 钢材价格短暂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