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途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及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了技术跨越,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钢铁制造大国。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及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了技术跨越,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钢铁制造大国。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钢铁产量连年增长,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钢铁产品的巨大需求,也逐步形成了低成本国际竞争力优势。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出口大国和第一净出口大国。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突出表现为海外投资额迅猛增长。不过,中国传统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少,国际化水平低,而钢铁业在传统制造业中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2009年,宝钢集团以海外销售收入比重、海外资产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这三个国际通行指标衡量研究全球主流钢铁企业国际化指数。研究发现,安赛乐米塔尔的国际化指数高达90%以上,塔塔钢铁超过80%,日韩钢铁企业普遍在30%以上,而宝钢只有7.75%。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还没有掌握行业最一流的产品技术,国内可应用的环保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企业管理水平与跨国钢铁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我国钢铁企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是钢铁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钢铁企业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低价进入的难得机遇,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资源瓶颈,并积极开展合资合作海外项目。
中国钢铁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于首钢等一批国有钢铁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以投资海外矿产资源为主。2007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国家有关部门在投资便利化、外汇管制、财税金融等领域出台了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政策措施,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鞍钢、宝钢、首钢、山东钢铁、中钢、中冶、中铝、五矿、河北钢铁等大型冶炼类企业以及中铁物资等非冶炼类企业加大了对外投资铁矿石资源的力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中国企业不仅在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铁矿石资源国家进行投资,同时还在塞拉利昂、南非、蒙古、哈萨克斯坦、秘鲁等国进行投资。
2010年以来,以鞍钢、首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开始尝试海外建厂,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这一“走出去”新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并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大矿石资源开发力度,尤其是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低价进入的难得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资源“瓶颈”,积极开展合资合作海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大力开发海外矿产资源,资源保障能力大大增强。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与产业特点,采取购买海外资源类上市公司股票、合资开发矿山、购买协议矿等方式控股、参股矿业公司,以较低成本投资开发国外铁矿石资源项目。
二是海外事业快速发展,海外布点形成网络。通过开展铁矿石进出口贸易、拓展远洋物流业务,我国钢铁企业的贸易产业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三是钢材出口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一些钢铁企业的钢材出口由过去的单一品种、低附加值向多品种、高附加值转变,实现了镀锌、彩涂、硅钢等高端产品出口零的突破。通过积极开拓全球各区域市场,特别是以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随着对外投资的日益增多,海外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的投资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国际贸易平台。
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途径与政策建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做好全球化发展的准备,统筹设计和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对外资源和技术合作。
发展钢铁产业必须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统筹设计和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今后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帮助钢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对外资源和技术合作,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发展水平。
——支持钢铁企业建设国外资源基地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境外资源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铁矿石资源的合作勘查开发,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国外建设铁矿、焦煤、锰矿、铬矿等资源基地,提高海外权益资源供应量比重。同时,要引导国内钢铁企业围绕做强做优钢铁主业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战略规划,科学制定国际化战略,优化国际化经营布局,尽快在全球形成若干个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性资源供应基地。
——探索在境外建立钢铁生产基地
以鞍钢、武钢、首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近年来已开始尝试海外建厂,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这是我国钢铁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要整合政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到国外建设钢铁厂,或参与国外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探索在境外建立钢铁生产基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提高钢坯从境外的生产回销量,减轻钢铁工业对我国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加强多行业合作和战略协同
我国钢铁企业到海外投资开发铁矿石、焦煤等资源,涉及金融、物流、港口、铁路、海运等多个环节,与以上领域的国内和国际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不仅可以降低海外投资成本,还能形成“走出去”的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今后要引导我国钢铁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和交易规则,借助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走出去。同时,要认真总结中国钢铁企业海外收购矿石资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
今后要改变以往 “自我投资、自主建设”的发展模式,加强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根据项目特点和资金需求,采用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采用外委专业化公司承包等国际通行管理方式,降低矿石开采及物流成本。
——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在推进政府对钢铁企业“走出去”服务机制的转变和优化“走出去”的程序中,引导国内钢铁企业建立健全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制订各种预案,努力做到“进得去、管得住、退得出”。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投资环境,识别、防范和化解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风险;高度重视境外投资项目运营管理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高度重视与当地的文化融合,与所在国政府、企业、居民建立良好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同时,要及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钢铁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投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协助钢铁企业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决策,有效控制境外投资项目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新形势下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突出表现为海外投资额迅猛增长。不过,中国传统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少,国际化水平低,而钢铁业在传统制造业中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2009年,宝钢集团以海外销售收入比重、海外资产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这三个国际通行指标衡量研究全球主流钢铁企业国际化指数。研究发现,安赛乐米塔尔的国际化指数高达90%以上,塔塔钢铁超过80%,日韩钢铁企业普遍在30%以上,而宝钢只有7.75%。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还没有掌握行业最一流的产品技术,国内可应用的环保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企业管理水平与跨国钢铁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我国钢铁企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是钢铁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钢铁企业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低价进入的难得机遇,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资源瓶颈,并积极开展合资合作海外项目。
中国钢铁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于首钢等一批国有钢铁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以投资海外矿产资源为主。2007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国家有关部门在投资便利化、外汇管制、财税金融等领域出台了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政策措施,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鞍钢、宝钢、首钢、山东钢铁、中钢、中冶、中铝、五矿、河北钢铁等大型冶炼类企业以及中铁物资等非冶炼类企业加大了对外投资铁矿石资源的力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中国企业不仅在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铁矿石资源国家进行投资,同时还在塞拉利昂、南非、蒙古、哈萨克斯坦、秘鲁等国进行投资。
2010年以来,以鞍钢、首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开始尝试海外建厂,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这一“走出去”新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并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大矿石资源开发力度,尤其是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低价进入的难得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资源“瓶颈”,积极开展合资合作海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大力开发海外矿产资源,资源保障能力大大增强。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与产业特点,采取购买海外资源类上市公司股票、合资开发矿山、购买协议矿等方式控股、参股矿业公司,以较低成本投资开发国外铁矿石资源项目。
二是海外事业快速发展,海外布点形成网络。通过开展铁矿石进出口贸易、拓展远洋物流业务,我国钢铁企业的贸易产业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三是钢材出口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一些钢铁企业的钢材出口由过去的单一品种、低附加值向多品种、高附加值转变,实现了镀锌、彩涂、硅钢等高端产品出口零的突破。通过积极开拓全球各区域市场,特别是以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随着对外投资的日益增多,海外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的投资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国际贸易平台。
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途径与政策建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做好全球化发展的准备,统筹设计和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对外资源和技术合作。
发展钢铁产业必须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统筹设计和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今后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帮助钢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对外资源和技术合作,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发展水平。
——支持钢铁企业建设国外资源基地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境外资源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铁矿石资源的合作勘查开发,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国外建设铁矿、焦煤、锰矿、铬矿等资源基地,提高海外权益资源供应量比重。同时,要引导国内钢铁企业围绕做强做优钢铁主业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战略规划,科学制定国际化战略,优化国际化经营布局,尽快在全球形成若干个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性资源供应基地。
——探索在境外建立钢铁生产基地
以鞍钢、武钢、首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近年来已开始尝试海外建厂,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这是我国钢铁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要整合政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到国外建设钢铁厂,或参与国外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探索在境外建立钢铁生产基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提高钢坯从境外的生产回销量,减轻钢铁工业对我国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加强多行业合作和战略协同
我国钢铁企业到海外投资开发铁矿石、焦煤等资源,涉及金融、物流、港口、铁路、海运等多个环节,与以上领域的国内和国际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不仅可以降低海外投资成本,还能形成“走出去”的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今后要引导我国钢铁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和交易规则,借助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走出去。同时,要认真总结中国钢铁企业海外收购矿石资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
今后要改变以往 “自我投资、自主建设”的发展模式,加强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根据项目特点和资金需求,采用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采用外委专业化公司承包等国际通行管理方式,降低矿石开采及物流成本。
——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在推进政府对钢铁企业“走出去”服务机制的转变和优化“走出去”的程序中,引导国内钢铁企业建立健全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制订各种预案,努力做到“进得去、管得住、退得出”。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投资环境,识别、防范和化解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风险;高度重视境外投资项目运营管理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高度重视与当地的文化融合,与所在国政府、企业、居民建立良好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同时,要及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钢铁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投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协助钢铁企业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决策,有效控制境外投资项目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新形势下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
延伸阅读
- 上一篇:扭转钢铁业困境应与转型相协调 下一篇:空头舞步主导螺纹钢跌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