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聚焦铜融资危局

来源:钢联资讯|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据《环球企业家》报道,涉铜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使这些金融金属所衍生的信贷危局愈发触目惊心2012年2月28日,在江苏从事铜材进出口贸易的万荣(化名)一早打开手机,便收到一则来自好友的…

据《环球企业家》报道,涉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使这些“金融金属”所衍生的信贷危局愈发触目惊心

2012年2月28日,在江苏从事铜材进出口贸易的万荣(化名)一早打开手机,便收到一则来自好友的短信,内容是,市场传言沪上几家银行已经因为“出了骗贷的案子,暂停了铜质押融资业务,并对原有的工业金属质押贷款重新进行审核”。看到这里,手中尚有几笔铜质押贷款的万荣赶紧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熟人取得联系,希望问个究竟。

此时,紧张的铜贸易商并非只有万荣一人,如果短信内容被证实的话,那么存放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仓库中上万吨铜材的所有者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资金考验,因为他们的铜都已经作为质押品在银行换取贷款,而这则传言很可能使这些大多已被用于别处的贷款面临提前还款的巨大压力。

目前工行上海分行所推出的铜质押融资,主要是指铜材的仓单质押业务。即借款人将所购铜材存入保税区的仓库后,由管理仓库的仓储公司出具记载存货人信息及仓储铜材的品种、数量、质量等信息的仓单凭证,借款人再以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办理贷款。

所幸,来自银行方面的答复让万荣安心了不少,所谓“全部停止铜质押贷款”的说法并不确切,已经办理的铜质押贷款只要手续齐全,并不需要重新审核。然而银行方面一句特殊的提醒,让万荣又紧张起来,“虽然现在没见停铜的质押融资,但难保过两个月监管机构不出通知,保税区里的融资铜实在是不少了。”对于在2010年踏足融资铜业务的万荣而言,这句提醒不啻于将达摩克利斯之剑再次悬挂于他的头顶。

3月7日,工商银行总行商品融资业务部门的一位处长也同样表示,工总行层面“没有发出任何关于暂停铜质押融资业务的通知”,但他也表示,不排除地方分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暂时停止开展某些新的贷款业务。

“从去年到现在,涉铜融资工具基本上是火一个死一个,监管部门还是很介意这种拿工业金属做融资抵押或质押品的做法,如今虽然是银行自行加强了相关业务的风险防范,但难说不是监管部门再次叫停的前兆。”万荣也颇为忧虑地表示,“铜质押融资再死掉,那保税区里几十万吨融资铜未来怎么处理可就真成了难题,死掉一批贸易商也是无法避免了。”

银行在铜质押融资上态度谨慎的背后,则是由于信贷紧缩,企业大举利用铜进行低成本贸易融资,而部分企业在质押过程中出现仓单信息失真、私自出仓乃至重复质押等违规行为,使银行发放的质押贷款面临的违约风险显著放大。

险象环生

“骗贷的案子没有实际发生,但有些企业确实在今年年初出现了疑似骗贷的行为,所幸被当事银行及时发现,没有造成损失,但肯定对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收紧相关业务,形成了直接的触动。”一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知情人士表示,“例如去年年底,就有一家贸易公司在仓单上大做文章,险些酿成骗贷案。”

去年底,这家位于上海的一家国有背景有色金属贸易公司(注:应采访对象要求,隐去了公司具体名称,下文简称“贸易公司”)所购进的一批铜材运抵上海外高桥港,按照这批铜材的品类、数量,完全具备前往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具标准化仓单的条件。但贸易公司却选择将这批货物通过一家仓储公司,存入与其有业务联系的一家冶炼企业的仓库中,并由仓储公司为其开具非标准化仓单。

同时,贸易公司、仓储公司与冶炼企业达成协议,冶炼企业按照生产需求从仓库中提取铜材进行加工,而贸易公司则应购入相应数量的铜材以补充仓单项下的质押物。贸易商也在此后拿着仓单前往一家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办理非标准仓单质押贷款。

今年1月上旬,冶炼企业将两成已被质押的铜材出库运走,而按照此前三方达成的滚动质押仓储协议,贸易公司应该在两周内补足质押品数量。

可直到2月初,冶炼企业运走第二批铜材时,贸易公司应当补充入库的铜材依然没有出现。耐人寻味的是,肩负保管职责的仓储公司不仅未向贸易公司提出任何异议,甚至连这两批铜材出库的事情都未向发放质押贷款的银行告知。

“质押物如果是销售出去,分批出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仓储公司应该是得到银行许可后才准予货物运出。可这次却是银行2月初到仓库区查验别的抵押品时,才发现这批被质押的铜材竟已被运走快一半了。”一位仓库区管理人员称。

面对银行方面的质疑,仓储公司方面的解释是,“原本用的就是冶炼企业的仓库,冶炼企业原有的库存铜材和这批用于质押的铜材没有做严格区分,因此出库时发生了疏漏,管理人员以为企业运的是原有的库存。”

贸易公司对未能及时补充质押品的解释同样令银行方面“半信半疑”,“他们说本来在一月中旬就该把货运进来,但因为船期耽误了,所以那批新购的铜材才刚刚到岸。”

而一位铜贸商表示:“船期延误是可能的,但是按这家贸易公司描述的情况,如一月中旬入库,至少12月底就应该到岸了,这样算来船期至少误了40天,实在少见。”

而就在银行方面准备要求贸易公司和仓储企业承担违约责任之时,“因生产需要”而运走质押铜材的冶炼企业突然“仗义地”表示,可以用该企业在别处购入的铜材先替贸易公司补足质押品的缺额。

经过一番考量,放贷银行也最终接受了这一解决方案,但同时提出要求,即补足之后的质押铜不能采取滚动质押的方式,并且要从属于冶炼企业的仓库转移至仓储公司的独立仓库,以免再次出现“出库错误放行”的情况。

在四方达成解决方案的第二天,冶炼企业即将全部质押物缺额补足,并由仓储企业运往港区内其他仓库。

虽然事情得以解决,冶炼企业的“雪中送炭”却还是让银行起了疑心。“这批铜1000多吨,拉走40%也就是至少400吨,就按1月15日以来的最低价每吨51000元算,价格也在2000多万元。银行当然会担心,如果这批铜是冶炼企业和贸易公司串通好,拉走后根本没有用掉,而是用别的名义再到银行质押贷款,那么就真成了重复质押。银行千万元的贷款可能就成了无质押物的单纯信用贷款。”前述知情人士称。

他亦透露,这家贸易公司和冶炼企业间“本来就有联系”,冶炼企业下属的一家投资公司亦是这家贸易公司的股东之一。“上海港区有不少冶炼矿业企业自己开设进出口贸易公司,银行担心贸易商、冶炼企业和仓储公司串通,当然不是杞人忧天。”

非标准化仓单

上述贸易商利用质押物滚动质押打出“空仓时间差”,实现质押品“一物多用”,其关键就是仓储公司为其开具的非标准化仓单。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其实使用标准化仓单,在银行办理相关质押贷款更为方便快捷,但由于标准化仓单的仓储物需要在期交所注册登记,并存放于指定的仓库,“手续费和保管费会高一些,一些贸易公司为节约成本,就会选择小仓储公司仓库”。

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非标准化仓单高估质押物且容易隐瞒实际质押物信息;二是用于质押的铜材可能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库,导致质押物实际价值缩水。

而贸易商选择非标准化仓单另一个心照不宣的理由则是,非标准化仓单“可注水的空间”更大一些。一位天津有色金属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就表示,一些仓储公司为了承揽生意,往往愿意在开具非标准化仓单时,按照贸易商的要求,人为在数量、品类等指标上注水,帮助贸易商抬高质押物的价值。

“目前银行方面对于大宗商品的估价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面对非标准化仓单,往往需要仓储企业协助其进行评估。这也使得小仓储公司出仓单时为贸易商‘抬轿子’几乎成了潜规则。而一旦银行发现问题,仓储公司又可以说是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无心之失,重新开单把责任推掉。”上述负责人续称。

一位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商品融资的浙江铜贸商表示,今年1月以来,沪上部分从事铜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已发现多宗中小仓储企业在质押物保全中履职不到位、管理混乱,以致于出现仓储物与仓单失去关联的状况。

针对上述打出“空仓时间差”贸易商行为,这位浙江铜贸易商称,就算是将200吨铜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出去一个月进行短期担保,所能套得的资金也相当可观,然后把拿到的款子去放贷,获得的收益也有几十万。

为防范部分贸易公司借助这些仓储管理漏洞或与仓储企业串谋,重复质押骗贷,一些银行也实行了实质上的“白名单”制度,对部分中小仓储公司开具的仓单暂停质押。这或许是市场出现“铜质押融资被叫停”传闻的原因。

万荣也表示,今后银行对铜质押相关单据审核确实会更严格,“一些小仓储公司开出的仓单可能无法再办理质押贷款”。

此外,银监会去年下半年对钢贸融资项目的风险提示以及近期发生的钢贸老板跑路事件,也成为上述传闻产生的外部诱因。一位农行上海分行人士证实,近期上海各家银行确实对黑色金属的质押融资加强了限制。

金属金融化

铜质押融资风险逐步浮出水面的背后,则是铜工业资产正在大规模的变为金融资产。

“这种现象应该从去年年初兴起的‘铜贸信用证融资’算起。”一位铜业资深人士介绍称,所谓“铜贸信用证融资”就是相关企业在与国外供货商签订现货进口合同后,再利用相关合同单据向银行开立信用证,由银行现行垫付货款。

“银行的信用证承兑期为90天或180天或者更长,而企业收到现货铜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于是企业可以将货款无偿使用一个月或四个月后再兑付给银行,这就相当于企业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贷款。而如果进货企业单纯是出于信用证融资目的购入现货铜,那么这样的铜材就被市场划入‘融资铜’范畴。”上述人士称。

彼时,由于货币信贷政策显著趋紧,对于部分资金链高度紧张的企业而言,操作程序简单、成本相对低廉且变现相对容易的“铜贸信用证融资”便成为珍贵的救命稻草。而部分并不缺乏资金的企业,也看准水涨船高的民间借贷回报率,同样投身于“融资铜”贸易中,套取现金再对外放贷。

于是,囤积于上海等地保税仓库中的“融资铜”数量也在直线上升。中金公司在2011年第二季度出具的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一季度存放于上海等口岸的“融资铜”总量45万吨。而同期上海及南方各港口铜矿石及铜材的库存总量只有70万吨。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库存,因为进口量已经显著超出了铜矿石的正常消费量。换句话说,那时堆在仓库里的铜,都不是工业资产,而是金融资产。”一位业内人士称。

不过2011年3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出的一则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却宣告了“融资铜”贸易第一轮盛况的终结。

“通知对银行开信用证加强了限制,企业开出信用证的难度大增,加上当时国内沪铜与伦铜的价差也进一步拉开,原来用铜融资是小亏,后来亏的幅度大了,大家也就不怎么玩了。”万荣回忆称。

然而经过短暂的沉寂,从2011年第三季度末开始,以信用证融资为代表的“融资铜”贸易又再度活跃起来。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9月精炼铜进口量达275499吨,创下16个月以来的新高,较2010年同期增长13.9%。而其中有相当大比例正是融资铜。

而支撑这种复兴的则是中小企业日益恶化的融资环境和银行在信用证问题上的态度松动。

“比如说去年10月份,国内现货铜的售价比进口铜的成本价每吨低了1500到2000元,进口就是亏,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做这个生意。因为如果把这部分亏掉的钱当作融资成本,那么用铜开信用证融资的成本也只有7%到10%。”万荣表示,“同期企业从银行或者民间信贷拿钱,没有15%的融资成本根本下不来,动力自然大得很。”

也正是在这一轮“融资铜”热潮中,铜质押融资及铜期货抵押融资等新的涉铜融资工具开始被贸易商越来越多地使用。“有监管机构卡住信用证的教训,大家也倾向于融资铜品种多样化。”万荣笑言。

而恰恰是“融资铜”变种模式的多样化,使得这一“有色金属金融化”市场所承载的整体信用风险越来越大。

风险展期

“监管机构对‘融资铜’最担忧之处在于,这些因铜而生的资金流向无法确定。”前述工总行内部人士表示,“一旦这些资金进入房地产和民间信贷领域,即相当于直接冲击了货币信贷政策调控的效果。这也是监管机构为何始终对融资铜保持警觉的原因。”

江苏一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负责人证实,在2011年第三季度精炼铜的现货和期货市场就出现了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身影,“他们买铜的目的也是为了筹钱”。

除去政策层面的担忧,“融资铜”大面积违约对银行资产安全构成的现实威胁,同样为监管层和银行风控部门所忌惮。“且不说围绕融资铜现在出现的信用证或质押贷款骗贷,就算抵押品或者质押物货真价实,银行同样会面临巨大风险,因为银行无法承受铜价剧烈波动所带来的现实损失。”一位中国银行商品融资业务人士表示。

根据上海期交所二月第三周数据显示,国内铜显性库存已达217142吨,创下2002年以来的高点。而一些未进入交易所系统的隐性铜库存总量更可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增加。而今年以来,铜冶炼企业开工率则已低至30%左右。

在此背景下,国内现货铜价格走低的压力将长期持续。一旦融资铜出现违约,银行赖以获得补偿的则是一种明显供过于求的商品品种,要以理想价格将其套现以弥补贷款损失,本身并非易事。

“更重要的是,银行和我们不同,万一价格不好,我们可以等,等价格补回去再出手,可银行的钱不能套在铜上,无论价格多差,也必须尽快出手。”万荣表示。

不过前述中行人士也坦言,只要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无法解决,“融资铜”及其牵涉的贷款规模只会继续增加,而相应的违约风险也可能被进一步掩盖。“只要市场上不断有人进来抬轿子,那么购进融资铜的企业就可以不断将存货转手,新的购铜者又会拿到银行去抵押质押,违约风险就会在事实上展期。”

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当局已明显下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国内铜需求可能持续萎缩的情况下,数十万吨融资铜以内部消化的形式处理显然并不现实,那么这些铜材必须另外寻找出路。

“国内正常消费估计是卖不动了,更大可能是转入战略储备。”万荣等贸易商认为,“融资铜”之所以能够绕过严格的信贷壁垒,依靠的正是国家近年来对于资源型原材料进口的政策支持,“国家本意就是鼓励民间力量去海外找资源,避免政府背景的限制,如今融资铜起码是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国家最后收过去也不是不可能。”

但前述江苏冶炼企业的负责人却没有这么乐观,“如果融资铜没有造成信贷风险,那最后处理的方法也是转口交易,从进口转出口。”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中国电力将大力促进绿色和谐发展
下一篇:借力良好年报游资再炒包钢稀土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聚焦 融资

钢厂动态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