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油企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增收不增利效果堪忧
来源:钢联资讯|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据证券日报报道,石油天然气行业这几年的海外并购可谓是如火如荼。即便是在国际油气并购市场2011年大幅降温的情况下,国内三大油企巨头逆势而上,成为国际油气并购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今年,…
据证券日报报道,石油天然气行业这几年的海外并购可谓是如火如荼。
即便是在国际油气并购市场2011年大幅降温的情况下,国内三大油企巨头逆势而上,成为国际油气并购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而今年,对于包括三大油企在内的众多能源企业来说,仍旧会是海外收购的狂欢之年。
海外收购逆势而上
国际化程度仍落后一倍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共发生600起,预计全年并购交易金额为1500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超过30%。而以中石化为首的国内油气巨头在海外的并购金额仍然高达近200亿美元,仅次于2010年,成为有史以来第二高的纪录。
国家发改委公布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7个海外项目的核准通知。
获批的项目包括:中石油参与壳牌公司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及LNG(液化天然气)合作一体化项目,中石油乍得H区块勘探开发项目,中石油投资阿富汗阿姆河盆地勘探开发项目;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项目,中石化收购壳牌公司喀麦隆资产项目;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欧普提公司项目,中海油收购图洛公司乌干达1、2、3A区块各33.3%权益项目。
如此来看,今年对于三大油企来说,仍旧会有一场海外收购的狂欢盛宴。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2012年2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62起并购交易,其中披露金额的有56起,交易总金额为64.73亿美元。与上月相比,2月并购案例数量增加17.0%,交易总额大幅上扬114.8%。从并购案例数量上看,能源及矿产行业遥居榜首,共完成16起案例,占案例总数的25.9%。
但是,尽管三大石油巨头近两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海外收购,但是其国际化程度仍远落后于国外大石油公司。
“中石油集团的海外油气产量只占公司总产量的30%,中海油和中石化的这一数字则更低,而其他国际石油公司都达到了60%以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卫忠说。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吴谋远表示,今年我国油气企业的海外并购将稳步推进,上游仍是合作重点,政府会推出更多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家层面的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安全和地缘政治将是油气合作最大的挑战。
他预计,今年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权益产量将继续保持5%到10%的增长速度。
海外收购效果堪忧
石油巨头增收不增利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显示,中国在油气方面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其中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超过20%,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为24%。
报告预测,2012年我国石油和原油进口量继续增加,原油进口增速可能超过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有望超过1500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超过5%;天然气产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进口量继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30%。
走出去势在必行,但是海外收购这条路,每个企业都走得颇为坎坷。
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的全球大型企业并购或者兼并事件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只有50%,而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以中石油为例,因2010年年底至今持续的中东和北非政治动荡一直没有平息,直接导致中石油旗下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在利比亚和尼日尔等6个较大的海外项目合同中止。
据统计,中石油这6个终止的项目预计全年影响收入12亿元,损失已超过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增长的海外并购数量也让三巨头背负了一定的财务压力。《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经营现金流下降明显。2011年1-9月,两家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净值分别下降13.3%和17.8%。
张卫忠指出,在海外投资增多的同时,中石油和中石化受到下游业务亏损的影响,去年前三季度,不少国际石油公司利润增长超过50%,两巨头的利润却分别只增长8%和14%,“增收不增利”比较突出。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决策失误导致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项目上频频失手,亏损严重。加上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约束、权责不分等乱象,进一步加剧了海外投资的低效率。
但是,即便如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选择进行海外扩张和投资是很必要的,关键还在于选择资源、国家以及风险评估的时候要更加慎重一些。海外资源收购要看长远收益。”
电信运营商海外并购浅尝辄止中移动试水巴基斯坦难言成功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以为是运营商对外并购的好时机,然而,绝大部分跨国运营商都没有搞大规模并购,反而都在做“减法”
中国电信集团计划于今年某个时间在美国市场推出自主品牌的无线服务,中国电信美洲地区公司总裁谭亦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电信将在不久后选出一家合作伙伴作为中国电信在美国市场的服务网络。
有分析认为,这表明中国电信向国际化迈出了深远的一步。而据谭亦军透露:“中国电信或将花费数亿或者数十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市场收购固网业务”。
这似乎透露出中资运营商再度踏上海外拓展之路的某种信号。
运营商海外并购暂停火
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记录的207宗,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部合伙人钱立强认为,2012年将有更多中国内地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战略层面出发进行海外并购。
但在这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中,三大运营商却似乎鲜见身影。“即使是有并购,也大多是出于业务需要而不是战略需要。”工信部专家陈金桥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中电信美国公司如果要并购当地的固网宽带公司,肯定是基于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其在国际互联网中的地位,基于这个业务扩张的需要来确定的。它服务的客户可能也不是美国的普通民众,而是以国际客户转接服务为主。”陈金桥还指出,中电信收购美国固网业务,目前也只是有这方面的意向,不见得就是最后的结果。
虽然多次跃跃欲试,但运营商海外并购目前唯一成功的案例只有2007年中移动收购巴基斯坦运营商Paktel.2007年,以4.6亿美元收购了巴基斯坦Paktel,成立新公司CMPak,并发布中国移动也是中国通信运营商第一个国际品牌“ZONG”。在之后的几年中,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从扩建基本网络到推出黑莓解决方案等做了一系列的努力,3年投资超20亿美元,但是换来的是CMPak年复一年行业排名最末的颓人业绩,这捆住了中国移动继续“走出去”的脚步。此外,中国移动集团还先后拟入股远传电信、竞标乌兹别克斯坦电信的部分股权,但均未成功。
并购需权衡收益和风险
陈金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中移动与巴基斯坦的收购在商业上也不是很成功,因为所并购的是一家小公司,对中移动的主体核心业务没有什么太大的补充作用,只是风险比较小。
他表示,中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aktel只是个案,不会成为潮流和趋势。目前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运营相对比较谨慎,所以在考核的指标和方式上也没有一些特定的激励措施。运营商同样的资金投资于海外资产的回报率很可能要低于投资国内市场。这也是导致近几年运营商海外并购并不是特别积极的主要原因,因为要权衡收益和风险。
并且,在陈金桥看来,并购会带来很多问题,在市场、法律、社会各方面的风险都很大。尤其是技术类的通信企业,兼具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的特性。服务密集就要本地化,就要涉及本地人口的就业和本地劳动法规、服务标准等问题。他指出,中资运营商的并购对象一般是当地的中小型运营商,“第二名都很少,大都是第三名”。而去并购一家小型公司,要解决的问题特别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是运营商配合国家的经贸战略,与那些和我国有较为稳固的经贸和外交关系,而且业务还有发展空间的国家合作。而且一般有明确的收购对象的话,往往都是相对小型的公司,而且与自己核心业务形成互补。
深度转型运营商做“减法”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认为是运营商对外并购的好时机。然而,事实证明,当时绝大部分跨国运营商都没有搞大规模的并购,反而都在做“减法”。陈金桥认为,现在也并不是运营商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整个通信业处于一个深度转型时期,业务增长乏力。
并且,陈金桥还指出,海外并购也不是运营商国际化最主要的方式。华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也对记者表示,中国在运营类的并购中并不占优势。过去华为和中兴都直接参与到海外运营商的股权中,但并未给公司带来太多好处。
他指出,运营商走出去战略不一定要通过并购,可以输出自己的标准,比如中国的LTETDD,这比直接单纯并购某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公司困难要小一些。
当运营商要新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并购可能是进入市场较好的一个方式。但虽然并购对运营商的品牌提升度有一定作用,对公司的财务更多的却不是支持,而是拉后腿。。
在马军看来,目前中资运营商海外并购困难很大。尤其是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国家安全,比较敏感。原则上也不会有大规模的运营商并购对象。运营商海外并购只是对提升公司知名度锦上添花的事情,并不是构成公司实际大发展和业务促进的事情。
兖州煤业海外并购入乡先问俗控股澳洲最大煤炭上市公司
兖州煤业董事长李位民指出,海外并购需要非常重视境内外审批沟通工作,最大程度地向对方政府表明诚意
兖州煤业成为第一家通过换股加现金方式成功实现对澳洲煤炭资源收购计划的国内煤炭类上市公司。
3月6日,兖州煤业公告称,兖煤澳洲与澳洲格罗斯特煤炭公司合并完成后,兖煤澳洲公司将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上市煤炭公司。同时,兖州煤业持有兖煤澳洲78%的股份。
能源矿产资源的海外并购连续多年占据国内海外并购行业第一,其中,煤炭并购又是这中间的重头戏,在2011年的能源矿产资源收购中仅位于石油之后,位居第二。
兖州煤业董事长李位民也指出,海外并购需要非常重视境内外审批沟通工作,要最大程度地向对方政府表明收购诚意。看来,中国的煤炭企业在海外并购这条道路上,转变并购方式的同时,获得对方政府的信任也尤为重要。
转变海外并购方式
兖煤澳洲实现上市
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煤炭资源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直接购买采矿权、获得对方公司股份等等方式。纵观并购案例,不同国家并购方式的选取也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完成。
在兖州煤业2011年的海外煤炭资源并购路上,值得众多企业借鉴的一点则是,企业通过换股加现金收购的方式成功实现在澳洲的上市,将兖煤澳洲与澳洲煤炭商格罗斯特合并并取代格罗斯特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
兖州煤业董秘张宝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国内的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在国外实现上市,兖州煤业应该是首家。
2012年3月6日,兖州煤业发布最新公告称,兖煤澳洲和澳大利亚格罗斯特煤炭公司的合并交易调整方案被批准。完成合并交易后,兖州煤业持有兖煤澳洲78%的股份。兖煤澳洲公司将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上市煤炭公司。
而正是转变了传统的海外并购方式,才使得兖州煤业在海外的并购之路越走越宽。董秘张宝才指出,目前,公司在海外并购的煤炭总储量已经超过了30亿吨,而兖州煤业在国内的煤炭资源储量约为50亿吨。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煤炭资源储量俨然有顶半边天的趋势。
与此同时,澳洲的煤炭资源却不单单是对兖煤有吸引力。为何兖煤会如此顺利地收购多个矿产资源?大同证券研究所于宏指出,早在2002年兖煤就进入了澳大利亚,多年的积累使得当地政府对兖州煤业的认可度非常高。
除了要转变并购方式,兖州煤业董事长李位民也曾在相关会议中指出,由于海外并购业务审批环节、上报文件多,获批难度大,要非常重视境内外审批沟通工作,最大程度地向对方政府表明收购诚意。这样成功率相对较大。
从2007年开始,国内海外并购煤炭资源就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然而,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卫卿也指出了中间存在的问题,受矿产资源战略性特征,以及海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解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矿产资源时,并购的多是小矿、贫矿或者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的矿企,很难并购到规模特大、质量特高的矿产资源。
海外并购煤炭资源
几家欢乐几家忧
对于多数国内企业来说,海外并购能源矿产资源,眼里盯着的不外乎澳洲的煤、铁矿石,加拿大的铜、镍、黄金,阿根廷的石油以及非洲的镍。
其中,我国煤炭的消耗量在整个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但煤炭同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国内煤炭资源的日渐消耗,多数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的煤矿资源。一位五大电力集团之一旗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十几年,投资煤矿肯定是不会赔钱的,同时会给企业带来比投资其他行业更大的收益。
同时,他指出,目前只要是有实力的煤企电企,都开始积极投资煤矿产业。国内国外的煤矿资源,只要有机会企业都会参与。
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煤炭这块大蛋糕对企业的诱惑力是相当强的,企业不会放过任何能够获得煤矿资源的机会。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煤炭矿产业务可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既有类似兖州煤业在澳洲那般做得风生水起的企业,也有中国神华蒙古国收购世界最大煤矿流产等众多失败的案例。
曾在2011年一度备受关注的中国神华(601088,SH)参股蒙古最大煤矿塔本陶勒盖煤矿,因各种原因至今仍旧悬而未决。其实早在10年前,神华集团就为了获得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的开采权而努力。并且,神华为了加快对境外资源的利用步伐,专门在临近蒙古国的工业园区成立相关公司,以增加对蒙古国煤炭的进口力度。
其实,多数海外项目,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并购成功则皆大欢喜,若不成功或中间拖延时间太长则对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人员等消耗。
与神华相反,兖州煤业海外并购矿产业务这几年可谓是风风火火,尤其是在并购澳洲的煤炭资源这块,俨然已经相当顺手了。
工程机械
海外并购风生水起
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规模将达9000亿元。为此,海外并购将成捷径
继1月底三一重工斥资27亿元收购德国企业普茨迈斯特之后,柳工发布公告称,将斥资3.35亿元并购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公司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同期,徐工机械也正在谋划并购混泥土工程机械巨头德国企业施维英(Schwing)公司……这一切预示着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海外并购潮”集中爆发的背后既有“偶然”却也有“必然”。
早在此次“海外并购潮”到来前的2008年,中联重科以2.71亿欧元为代价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100%股权曾在业内传为佳话,却也备受唏嘘。如今事隔3年,时间证明中联重科的选择没有错,在这3年中,被收购的CIFA已经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于2011年开始盈利。而对于中联重科来说,同样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的支持而得以高速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而要实现这个快速增长,海外并购无疑将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做大做强的捷径之一。
不久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表示,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并购、整合资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
为保障这一战略能够积极稳妥的实施,陈德铭还指出,未来我国将“加快与重要经贸伙伴的投资保护协定谈判,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强化投资权益保护。加强对企业的风险提示,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指导企业应对海外反垄断审查和诉讼”。
在绝大多数的分析人士看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并购、整合资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对于正处在发展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如今,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阴云未散,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应商货款与员工薪资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这不仅调动了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积极性,更为中国企业迅速提升综合实力、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
海外并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事实上,从90年代开始,海外并购就已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虽然不乏成功案例,却也着实败多胜少。”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例如早在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但此次收购一度导致双龙员工的罢工潮。
几乎与“前辈”的遭遇如出一辙,在此番柳工完成对波兰HSW工程机械业务单元的收购前,2011年6月,受当地负面报道影响,HSW企业工会对中国企业的信誉产生了怀疑,要求广西柳工保证员工未来五年的工作合同,并给HSW的所有员工涨薪5%。但是,广西柳工只同意保证HSW员工三年的工作合同,并涨薪3%。双方一度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收购被迫暂停。
此后的2011年12月,柳工终于与波兰HSW工会就社保问题达成共识,柳工将保证HSW员工未来四年半的工作合同,并涨薪3%。双方于12月7日在波兰举办社保协议签署仪式。
方正证券北京首席分析师夏庆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说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而之所以有这些失败的案例,才意味着管理层提出加快与重要经贸伙伴的投资保护协定谈判,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强化投资权益保护。加强对企业的风险提示,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指导企业应对海外反垄断审查和诉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允许一些失败的存在”。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国际油价9日上涨 下一篇:关注包钢稀土等强势品种的后市持续走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