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见闻
来源:经济参考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从6年前开始,受到万亿资金追捧的准东地区,就被当地政府和入驻企业描绘为新疆主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今年1月,《经济参考报》记者重返准东,见到的只是简单的挖煤、卖煤,这片蕴藏着丰富宝…
从6年前开始,受到万亿资金追捧的准东地区,就被当地政府和入驻企业“描绘”为新疆主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今年1月,《经济参考报》记者重返准东,见到的只是简单的挖煤、卖煤,这片蕴藏着丰富宝藏的荒漠,还没有发展成资源转化的基地,却先沦落成为廉价售卖煤炭的“集市”。已圈占大量煤炭资源的企业“开发”变“开挖”,有“黑金”之称的煤炭每吨只售出100多元,远远低于周边地区320多元的市场价,碎煤甚至卖出了砂石价,而以往不时可见的鹅喉羚、狐狸、野驴等“原住民”早已不见踪迹,进驻企业“边建设、边恢复环境”的承诺变成了空话……
第一现场
“开发”变“开挖”“黑金”卖出砂石价
数十家国内知名煤企的大幅宣传牌林立眼前,一个个巨大的矿坑,堆积如山的土方和烟尘四起的煤堆,一台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重型卡车在矿区往来穿梭,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亘古荒原的清寂。在一个土石方堆成的“山包”顶上,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把刚刚拉来的土方推平,掺杂在砂石、土方中自燃的煤炭散发着青烟,在阵阵寒风中,还不时冒出火焰,眼前的戈壁荒漠被挖得满目疮痍……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驱车进入准噶尔盆地腹地煤炭企业密集的准东地区所见到的情景。
准噶尔盆地东部从阜康市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间有一条狭长地带,即准东地区,它东西长约220公里,煤炭资源预测储量高达3900亿吨,目前累计探明储量为2136亿吨,号称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
仅仅几年前,记者在这里见到的却是地势平坦的荒漠,以及遍布之上的沙漠植物。这里地表虽然很难看到高大的树木,但也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沙漠,芨芨草、梭梭、芦苇、骆驼刺等随处可见,低矮的山包多被这些沙生植被染上红、褐、青等迷人的色彩。
而如今,由于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四通八达的公路已经把荒原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网格,日夜往来的重型车辆扬起了遮天蔽日的尘灰,以往不时可见的鹅喉羚、狐狸、野驴等“原住民”早已不见踪迹。
在煤矿周边,已很少能再见到沙漠植被,偶尔还能看到的一两棵梭梭木,也都是身披厚厚煤灰,“匍匐”在风沙之中。由于埋藏浅,准东地区已开发的煤矿几乎都是露天煤矿。因为缺少地表水,再加上地下水被大量抽取,使得这里变得越发干燥,几乎已经不存在植被的生存环境。
相比日渐稀疏、生长艰难的地表植被,一些露天煤矿却热火朝天地开挖着。1公里多长,数百米宽的矿坑底部,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分散在各处,不停地剥离土层或向下掘进挖煤。矿坑有如梯田,人站在矿坑边缘向下望去,3米多高的挖掘机有如孩童的玩具。进出坑底的“盘山公路”弯弯曲曲,一辆辆大型卡车往来穿梭,不停地从坑底运出原煤。
在矿坑附近,进出堆煤场的道路上,煤灰和浮土有近半尺厚,运煤车辆行驶在这种简易道路上,有如船行水中,劈波斩浪。在没有风的情形下,矿区上空已笼罩在一团“黑云”之中。据附近居民形容,当有风之时,灰尘和煤尘随风飘扬,遮天蔽日,延绵数公里。
按照资源分布情况,准东地区被分为五彩湾、大井、西黑山和将军庙四大矿区,目前,国内几大电力龙头企业以及40多家国内煤炭行业重点企业全都汇聚这里,从事煤炭开发。有的企业只拥有6、7平方公里勘探、开发面积,有的则拥有几十平方公里,各个企业驻地之间相距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
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一位干部透露,因没能按照环保规程生产,几乎每一家在准东落户的企业集团都被国家和自治区环保部门处罚过,有的煤矿不止一次受罚,甚至一度被勒令停产整顿。但罚归罚,事后企业照样正常生产,整改几乎未见成效。
尽管进驻的企业都承诺“边建设、边恢复环境”,但记者在这些露天煤矿却没有看到任何恢复植被的举措。长期关注准东地区生态环境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说,被大面积粗暴开挖行为破坏的地表,几乎已没有植物种子着床的可能性了,而且,在当地几乎没有地表水资源的情形下,企业入驻前恢复环境的承诺,只能是一句空话。
然而,这种以牺牲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开挖”行为,却没有带来人们期望中的经济回报。
尽管眼下天寒地冻,正是用煤旺季,而有“黑金”之称的煤炭在这里的售价只有每吨100多元,远远低于周边地区320多元的市场价。据当地一家煤矿的工作人员透露,眼下的价格还算是高的,这两年,每到夏季,这里每吨煤只卖四五十元,碎煤的售价甚至不到10元,还不及砂石料的价钱。
在纵贯盆地的216国道两侧,记者不时可见一个个巨大煤堆,上面插着“售煤”的标牌。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大多都是煤贩子从准东煤场拉来的,在这里集中堆放、销售。他说:“有的运煤司机车翻在路边后,宁肯回去重新装煤,也不愿要倒在路边的煤,因为人工装车的费用要比煤价高得多。”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新疆办事处副主任周海魂说,几年前,当地政府规划设计和能源巨头承诺的各种项目,眼下真正开工建设的寥寥无几。因国内煤化工产能过剩,国家始终没有批准新疆准东地区的煤化工项目。在这种情形下,已圈占大量煤炭资源的企业,只能先开挖煤炭资源,给自治区一个“交代”。由于外运不畅,新疆自己无法消化这么多煤,这两年,煤炭的市场价格越卖越贱。
“挖煤”企业步步紧逼保护区面积连年调减
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被瘦身”调查
担负着遏阻新疆第二大沙漠向东扩张重任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如今处境尴尬:为方便外来的招商引资企业能合法开采这里的煤炭资源,在过去几年中,保护区连年缩小,时至今日,先后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调减”。一些专家担心,如果再不及时制止这种“粗放”的开发行为,当地付出的生态代价将会更大,最后甚至可能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形成新的沙尘源。
1.8万多平方公里缩减至1.28万平方公里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了阿勒泰地区调减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请求,根据自治区的批复,保护区的面积被调减592.76平方公里。这是自2005年底以来,新疆第5次调减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至此,这个保护区已由建立时的1.8万多平方公里缩减到目前的1.28万平方公里。
与此前保护区被多次调减的原因相同,这次“出让”也是因为下面的煤矿。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阿勒泰管理站站长陶永善说:“看中这里煤炭的企业,都是地区好不容易招商引资来搞煤化工的,管理站也不好说什么。”但他也表示担忧,去年以来两次被调减的区域,都紧靠保护区的核心区,在这里采煤,无疑会进一步挤占野生动物已不断缩小的生存空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纵贯准噶尔盆地东侧,保护区内生息繁衍着3万多只野生动物,其中包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考虑到保护区地跨两个地州,林业部门分别设立了昌吉、阿勒泰两个管理站对保护区南北进行分片管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说,前后5次面积调减,已完全破坏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特别是前3次大幅度调减,保护区南部昌吉管理站的范围大大缩小,面积已不足原先的三分之一;而在“让出”的区域上建成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完全切断了野生动物南北迁徙的路线,导致它们无法安全越冬。
2006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就曾申请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并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但由于这里有煤田,升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公示阶段就遭自治区相关部门和所在地州反对,最终被迫放弃。自治区林业厅一位干部解释说:“因为升格后,自治区就无法随意调减了。”
记者从新疆阜康市和吉木萨尔县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国内40多家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进驻从保护区南部调减出的区域,按照自治区的规划,这一被称为准东的地区,将成为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基地。
杨维康说,“目前这些大企业、大集团已把准东地区的煤炭资源瓜分完毕,但眼下只是在简单的挖煤、卖煤,粗放的开采方式已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更让专家和当地居民担心的是,过大的开发强度和面积将会加剧这一区域的沙化程度。据杨维康调查,这些新建的露天煤矿几乎都分布在原先保护区的荒漠、半荒漠之中,且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开发过程中被剥离的地层和被车辆碾压过的地表,都已经成不毛之地,极易形成流动沙丘,成为威胁新疆乃至我国北部地区的沙尘源。
生态代价无法评估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新疆办事处副主任周海魂说,“开发准东煤田,付出的生态代价之高,将无法评估!”周海魂曾长期在自治区发改委负责组织能源建设项目评审工作,据他透露,几年前自治区规划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时,不少专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终只能是“科学服从于大局”。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武新说,新疆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建立较早,在建设之初,由于缺乏对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的前瞻性,普遍存在着保护区面积划定过大的问题,这是造成当前保护与开发“角力”的主要原因。武新同时表示,先污染、破坏环境,再治理,这是中外经济发展史上的客观规律,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这个过程缩短。
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被瘦身”
事实上,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近年来,为了给开发项目让路,我国自然保护区被迫调整边界和功能的事件越来越多,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为了开发罗布泊钾盐资源,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多次“被瘦身”。
早在一年多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布的2010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自然保护区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一些过去在被遗忘角落守着寂寞的自然保护区,如今被推上了经济开发的风口浪尖,正在从自然化、生态化向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和人工化迅速转变,这种趋势很危险。”
据自然之友调查统计,中国现有自然保护区2500多个,占国土面积15%左右,但进一步看,其中三江源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如此有限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却因一次次的开发导致的调整而被逐步蚕食。
自然之友负责人张伯驹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境况还好,而省级以下保护区的命运就不容乐观了,各地职能部门、甚至立法部门往往都扛不住地方政府开发冲动的压力,在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愿望”出现矛盾的时候,最终“牺牲”的总是保护区!
针对新疆多次调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张伯驹表示,对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来说,为开发资源随意调减保护区面积的做法,很可能再次产生“示坏”效应,如此一来,其它省区很可能会效仿。
专家:治理“圈地”难破“地下煤海”开发僵局
针对众多煤炭巨头“圈而不开”、“多圈少采”的现状,从去年开始,新疆接连出台措施,治理“资源圈地”行为,迫使企业“动真格”,兑现入驻前关于投资建设煤电、煤化工项目的承诺。但一些人士和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从紧”的情形下,自治区单靠治理企业圈占资源,而不调整相对超前的新疆煤炭产业规划,很难破解准东这片“地下煤海”的开发僵局。
2011年10月,新疆公布《自治区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要求今后在新疆开采煤炭资源的企业须缴纳煤炭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费,其中每吨动力煤15元,焦煤及配焦用煤20元;开采煤炭资源用于疆内煤电、煤化工等转化项目的,地方经济发展费按照上述收费标准的40%收取。
这一规定明确提出,“探矿权人领取勘查许可证6个月内未开展勘查工作或未完成自治区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的,将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权人领取采矿许可证一年内未开工建设的,也将被吊销采矿许可证。”这意味着新疆开始采取措施,对煤炭开发“圈而不探”、“圈而不采”的行为进行治理。
然而,自治区发改委、煤炭厅,甚至自治区人大都拒绝就此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无独有偶,几乎所有在准东地区投资的煤炭企业对此也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煤炭企业驻疆高管表示,他所在的企业,在加大能源转化项目投资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他同时承认,眼下就投入巨资发展煤电、煤化工的项目,各方面条件显然还不够成熟。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盆地东部正在规划建设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横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4个县市。这里煤层厚,埋藏较浅,易于开采,开发潜力很大,仅准东煤电煤化工工业园,已探明煤炭储量就达19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吸引了国内煤炭企业巨头纷至沓来,参与开发。
然而,迫切希望从能源转化项目中获益的地方政府不久却发现,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巨头并不急于开发,这让他们头痛不已。吉木萨尔县一位领导干部慨叹道:“质量好、容易开采的资源,基本上被外来企业瓜分完了,而他们却再也不提当初与自治区签订的协议,现在的情况是有煤的人不开发,想开发的人没煤。”
进入新疆的大企业几乎都是以煤电、煤化工作为获得资源开发权的最重要理由。而如今,除了原煤的开采和外运,绝大多数能源转化项目还处于“论证阶段”,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情形在准东地区尤为明显。自治区煤炭厅一位负责人称,大企业大集团的“圈地”行为,已使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两难境地。
尽管新疆治理“资源圈地”的措施严厉,但一些专家和人士认为,由于国家对于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限制,新疆煤电、煤化工等煤炭产业深度开发项目,在短期之内仍不会有大的突破,只能还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的“发展冲动”。
自治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新疆化工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王龙经说,按照自治区的规划,要求企业上马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但国家根据整体能源战略布局,对新疆报批的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规划,除了伊犁河谷的煤制天然气工程之外,还没有批过一个类似的项目。
企业反映,由于距华东、华南等目标市场路途遥远,出疆铁路、电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疆的煤炭、电力难以外输,而本地市场空间狭小,煤化工产品和电力本地无法消化,这都是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正式联网,至今,一年多时间内,疆电外送累计达到30.39亿千瓦时,也仅仅相当外送电煤103万吨,相比新疆现有产能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专家分析,按照自治区煤炭产业规划,到2020年,全疆煤炭产能每年将超过6亿吨,但根据目前相关统计数据,自治区在现有煤炭产能1.4亿吨的时候,本地消耗量每年不超过7000万吨,通过河西走廊外运也就才2700万吨,还有近4000万吨的产能寻找不到出路。
去年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启动哈密至郑州±800千伏高压直流外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准东至重庆的±1100千伏的特高压线路也正在规划之中,但一条正负1100KV的特高压线路,年输电容量不过1000万千瓦,每年消耗的煤炭也不过3000万吨。对于准东地区煤炭企业动辄上千万吨的产能规划来说,靠几条特高压线路能否承载大量消化煤炭产能的希望,还有待观察。
鉴于全国和新疆煤炭的产能已远远大于需求,一些专家建议,国家宜通盘考虑,尽快明确新疆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后备基地的地位,根据环境承载力重新规划准东地区的煤炭煤化工产业,做到适度开发,这样才有可能防止地方的“发展冲动”加剧产能过剩和高耗能产业带来的高污染,同时避免企业对煤炭资源的低层次开发、低水平利用,缓解当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周海魂说,煤化工、煤电都是高耗水产业,而准东地区几乎没有地表水,附近虽然有一个水库,但每年能用于开发准东的水,最多不超过12亿立方,按照这里的规划规模,水资源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承载目前规划的诸多项目,这还没把恢复生态的用水量算进来,因此,准东地区的开发,必须“量水而为”、适度开发。
针对当前准东地区已开采煤矿的现状,王龙经、周海魂等专家认为,新疆决不能再走内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更要重视环境保护,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目前,在新疆每销售一吨煤,企业上缴的资源税只有2元。周海魂等专家提出,有必要提高煤炭企业过低的资源税率,迫使企业控制产量、提高煤炭回采率,避免资源浪费。或者以资源的占有量来征税。此外,煤矿开发中,企业承诺恢复环保的费用只占到总投资的2%。周海魂认为,在自然环境极端脆弱的准东地区,生态恢复成本高昂,2%远远不够。而且这些环保费用目前由企业自己掌握,是否真的财尽其用很难保证。他建议,今后这笔费用应该由政府掌握或者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使用。
第一现场
“开发”变“开挖”“黑金”卖出砂石价
数十家国内知名煤企的大幅宣传牌林立眼前,一个个巨大的矿坑,堆积如山的土方和烟尘四起的煤堆,一台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重型卡车在矿区往来穿梭,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亘古荒原的清寂。在一个土石方堆成的“山包”顶上,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把刚刚拉来的土方推平,掺杂在砂石、土方中自燃的煤炭散发着青烟,在阵阵寒风中,还不时冒出火焰,眼前的戈壁荒漠被挖得满目疮痍……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驱车进入准噶尔盆地腹地煤炭企业密集的准东地区所见到的情景。
准噶尔盆地东部从阜康市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间有一条狭长地带,即准东地区,它东西长约220公里,煤炭资源预测储量高达3900亿吨,目前累计探明储量为2136亿吨,号称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
仅仅几年前,记者在这里见到的却是地势平坦的荒漠,以及遍布之上的沙漠植物。这里地表虽然很难看到高大的树木,但也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沙漠,芨芨草、梭梭、芦苇、骆驼刺等随处可见,低矮的山包多被这些沙生植被染上红、褐、青等迷人的色彩。
而如今,由于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四通八达的公路已经把荒原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网格,日夜往来的重型车辆扬起了遮天蔽日的尘灰,以往不时可见的鹅喉羚、狐狸、野驴等“原住民”早已不见踪迹。
在煤矿周边,已很少能再见到沙漠植被,偶尔还能看到的一两棵梭梭木,也都是身披厚厚煤灰,“匍匐”在风沙之中。由于埋藏浅,准东地区已开发的煤矿几乎都是露天煤矿。因为缺少地表水,再加上地下水被大量抽取,使得这里变得越发干燥,几乎已经不存在植被的生存环境。
相比日渐稀疏、生长艰难的地表植被,一些露天煤矿却热火朝天地开挖着。1公里多长,数百米宽的矿坑底部,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分散在各处,不停地剥离土层或向下掘进挖煤。矿坑有如梯田,人站在矿坑边缘向下望去,3米多高的挖掘机有如孩童的玩具。进出坑底的“盘山公路”弯弯曲曲,一辆辆大型卡车往来穿梭,不停地从坑底运出原煤。
在矿坑附近,进出堆煤场的道路上,煤灰和浮土有近半尺厚,运煤车辆行驶在这种简易道路上,有如船行水中,劈波斩浪。在没有风的情形下,矿区上空已笼罩在一团“黑云”之中。据附近居民形容,当有风之时,灰尘和煤尘随风飘扬,遮天蔽日,延绵数公里。
按照资源分布情况,准东地区被分为五彩湾、大井、西黑山和将军庙四大矿区,目前,国内几大电力龙头企业以及40多家国内煤炭行业重点企业全都汇聚这里,从事煤炭开发。有的企业只拥有6、7平方公里勘探、开发面积,有的则拥有几十平方公里,各个企业驻地之间相距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
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一位干部透露,因没能按照环保规程生产,几乎每一家在准东落户的企业集团都被国家和自治区环保部门处罚过,有的煤矿不止一次受罚,甚至一度被勒令停产整顿。但罚归罚,事后企业照样正常生产,整改几乎未见成效。
尽管进驻的企业都承诺“边建设、边恢复环境”,但记者在这些露天煤矿却没有看到任何恢复植被的举措。长期关注准东地区生态环境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说,被大面积粗暴开挖行为破坏的地表,几乎已没有植物种子着床的可能性了,而且,在当地几乎没有地表水资源的情形下,企业入驻前恢复环境的承诺,只能是一句空话。
然而,这种以牺牲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开挖”行为,却没有带来人们期望中的经济回报。
尽管眼下天寒地冻,正是用煤旺季,而有“黑金”之称的煤炭在这里的售价只有每吨100多元,远远低于周边地区320多元的市场价。据当地一家煤矿的工作人员透露,眼下的价格还算是高的,这两年,每到夏季,这里每吨煤只卖四五十元,碎煤的售价甚至不到10元,还不及砂石料的价钱。
在纵贯盆地的216国道两侧,记者不时可见一个个巨大煤堆,上面插着“售煤”的标牌。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大多都是煤贩子从准东煤场拉来的,在这里集中堆放、销售。他说:“有的运煤司机车翻在路边后,宁肯回去重新装煤,也不愿要倒在路边的煤,因为人工装车的费用要比煤价高得多。”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新疆办事处副主任周海魂说,几年前,当地政府规划设计和能源巨头承诺的各种项目,眼下真正开工建设的寥寥无几。因国内煤化工产能过剩,国家始终没有批准新疆准东地区的煤化工项目。在这种情形下,已圈占大量煤炭资源的企业,只能先开挖煤炭资源,给自治区一个“交代”。由于外运不畅,新疆自己无法消化这么多煤,这两年,煤炭的市场价格越卖越贱。
“挖煤”企业步步紧逼保护区面积连年调减
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被瘦身”调查
担负着遏阻新疆第二大沙漠向东扩张重任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如今处境尴尬:为方便外来的招商引资企业能合法开采这里的煤炭资源,在过去几年中,保护区连年缩小,时至今日,先后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调减”。一些专家担心,如果再不及时制止这种“粗放”的开发行为,当地付出的生态代价将会更大,最后甚至可能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形成新的沙尘源。
1.8万多平方公里缩减至1.28万平方公里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了阿勒泰地区调减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请求,根据自治区的批复,保护区的面积被调减592.76平方公里。这是自2005年底以来,新疆第5次调减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至此,这个保护区已由建立时的1.8万多平方公里缩减到目前的1.28万平方公里。
与此前保护区被多次调减的原因相同,这次“出让”也是因为下面的煤矿。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阿勒泰管理站站长陶永善说:“看中这里煤炭的企业,都是地区好不容易招商引资来搞煤化工的,管理站也不好说什么。”但他也表示担忧,去年以来两次被调减的区域,都紧靠保护区的核心区,在这里采煤,无疑会进一步挤占野生动物已不断缩小的生存空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纵贯准噶尔盆地东侧,保护区内生息繁衍着3万多只野生动物,其中包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考虑到保护区地跨两个地州,林业部门分别设立了昌吉、阿勒泰两个管理站对保护区南北进行分片管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说,前后5次面积调减,已完全破坏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特别是前3次大幅度调减,保护区南部昌吉管理站的范围大大缩小,面积已不足原先的三分之一;而在“让出”的区域上建成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完全切断了野生动物南北迁徙的路线,导致它们无法安全越冬。
2006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就曾申请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并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但由于这里有煤田,升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公示阶段就遭自治区相关部门和所在地州反对,最终被迫放弃。自治区林业厅一位干部解释说:“因为升格后,自治区就无法随意调减了。”
记者从新疆阜康市和吉木萨尔县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国内40多家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进驻从保护区南部调减出的区域,按照自治区的规划,这一被称为准东的地区,将成为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基地。
杨维康说,“目前这些大企业、大集团已把准东地区的煤炭资源瓜分完毕,但眼下只是在简单的挖煤、卖煤,粗放的开采方式已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更让专家和当地居民担心的是,过大的开发强度和面积将会加剧这一区域的沙化程度。据杨维康调查,这些新建的露天煤矿几乎都分布在原先保护区的荒漠、半荒漠之中,且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开发过程中被剥离的地层和被车辆碾压过的地表,都已经成不毛之地,极易形成流动沙丘,成为威胁新疆乃至我国北部地区的沙尘源。
生态代价无法评估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新疆办事处副主任周海魂说,“开发准东煤田,付出的生态代价之高,将无法评估!”周海魂曾长期在自治区发改委负责组织能源建设项目评审工作,据他透露,几年前自治区规划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时,不少专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终只能是“科学服从于大局”。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武新说,新疆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建立较早,在建设之初,由于缺乏对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的前瞻性,普遍存在着保护区面积划定过大的问题,这是造成当前保护与开发“角力”的主要原因。武新同时表示,先污染、破坏环境,再治理,这是中外经济发展史上的客观规律,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这个过程缩短。
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被瘦身”
事实上,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近年来,为了给开发项目让路,我国自然保护区被迫调整边界和功能的事件越来越多,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为了开发罗布泊钾盐资源,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多次“被瘦身”。
早在一年多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布的2010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自然保护区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一些过去在被遗忘角落守着寂寞的自然保护区,如今被推上了经济开发的风口浪尖,正在从自然化、生态化向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和人工化迅速转变,这种趋势很危险。”
据自然之友调查统计,中国现有自然保护区2500多个,占国土面积15%左右,但进一步看,其中三江源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如此有限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却因一次次的开发导致的调整而被逐步蚕食。
自然之友负责人张伯驹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境况还好,而省级以下保护区的命运就不容乐观了,各地职能部门、甚至立法部门往往都扛不住地方政府开发冲动的压力,在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愿望”出现矛盾的时候,最终“牺牲”的总是保护区!
针对新疆多次调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张伯驹表示,对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来说,为开发资源随意调减保护区面积的做法,很可能再次产生“示坏”效应,如此一来,其它省区很可能会效仿。
专家:治理“圈地”难破“地下煤海”开发僵局
针对众多煤炭巨头“圈而不开”、“多圈少采”的现状,从去年开始,新疆接连出台措施,治理“资源圈地”行为,迫使企业“动真格”,兑现入驻前关于投资建设煤电、煤化工项目的承诺。但一些人士和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从紧”的情形下,自治区单靠治理企业圈占资源,而不调整相对超前的新疆煤炭产业规划,很难破解准东这片“地下煤海”的开发僵局。
2011年10月,新疆公布《自治区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要求今后在新疆开采煤炭资源的企业须缴纳煤炭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费,其中每吨动力煤15元,焦煤及配焦用煤20元;开采煤炭资源用于疆内煤电、煤化工等转化项目的,地方经济发展费按照上述收费标准的40%收取。
这一规定明确提出,“探矿权人领取勘查许可证6个月内未开展勘查工作或未完成自治区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的,将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权人领取采矿许可证一年内未开工建设的,也将被吊销采矿许可证。”这意味着新疆开始采取措施,对煤炭开发“圈而不探”、“圈而不采”的行为进行治理。
然而,自治区发改委、煤炭厅,甚至自治区人大都拒绝就此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无独有偶,几乎所有在准东地区投资的煤炭企业对此也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煤炭企业驻疆高管表示,他所在的企业,在加大能源转化项目投资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他同时承认,眼下就投入巨资发展煤电、煤化工的项目,各方面条件显然还不够成熟。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盆地东部正在规划建设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横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4个县市。这里煤层厚,埋藏较浅,易于开采,开发潜力很大,仅准东煤电煤化工工业园,已探明煤炭储量就达19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吸引了国内煤炭企业巨头纷至沓来,参与开发。
然而,迫切希望从能源转化项目中获益的地方政府不久却发现,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巨头并不急于开发,这让他们头痛不已。吉木萨尔县一位领导干部慨叹道:“质量好、容易开采的资源,基本上被外来企业瓜分完了,而他们却再也不提当初与自治区签订的协议,现在的情况是有煤的人不开发,想开发的人没煤。”
进入新疆的大企业几乎都是以煤电、煤化工作为获得资源开发权的最重要理由。而如今,除了原煤的开采和外运,绝大多数能源转化项目还处于“论证阶段”,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情形在准东地区尤为明显。自治区煤炭厅一位负责人称,大企业大集团的“圈地”行为,已使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两难境地。
尽管新疆治理“资源圈地”的措施严厉,但一些专家和人士认为,由于国家对于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限制,新疆煤电、煤化工等煤炭产业深度开发项目,在短期之内仍不会有大的突破,只能还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的“发展冲动”。
自治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新疆化工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王龙经说,按照自治区的规划,要求企业上马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但国家根据整体能源战略布局,对新疆报批的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规划,除了伊犁河谷的煤制天然气工程之外,还没有批过一个类似的项目。
企业反映,由于距华东、华南等目标市场路途遥远,出疆铁路、电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疆的煤炭、电力难以外输,而本地市场空间狭小,煤化工产品和电力本地无法消化,这都是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正式联网,至今,一年多时间内,疆电外送累计达到30.39亿千瓦时,也仅仅相当外送电煤103万吨,相比新疆现有产能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专家分析,按照自治区煤炭产业规划,到2020年,全疆煤炭产能每年将超过6亿吨,但根据目前相关统计数据,自治区在现有煤炭产能1.4亿吨的时候,本地消耗量每年不超过7000万吨,通过河西走廊外运也就才2700万吨,还有近4000万吨的产能寻找不到出路。
去年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启动哈密至郑州±800千伏高压直流外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准东至重庆的±1100千伏的特高压线路也正在规划之中,但一条正负1100KV的特高压线路,年输电容量不过1000万千瓦,每年消耗的煤炭也不过3000万吨。对于准东地区煤炭企业动辄上千万吨的产能规划来说,靠几条特高压线路能否承载大量消化煤炭产能的希望,还有待观察。
鉴于全国和新疆煤炭的产能已远远大于需求,一些专家建议,国家宜通盘考虑,尽快明确新疆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后备基地的地位,根据环境承载力重新规划准东地区的煤炭煤化工产业,做到适度开发,这样才有可能防止地方的“发展冲动”加剧产能过剩和高耗能产业带来的高污染,同时避免企业对煤炭资源的低层次开发、低水平利用,缓解当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周海魂说,煤化工、煤电都是高耗水产业,而准东地区几乎没有地表水,附近虽然有一个水库,但每年能用于开发准东的水,最多不超过12亿立方,按照这里的规划规模,水资源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承载目前规划的诸多项目,这还没把恢复生态的用水量算进来,因此,准东地区的开发,必须“量水而为”、适度开发。
针对当前准东地区已开采煤矿的现状,王龙经、周海魂等专家认为,新疆决不能再走内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更要重视环境保护,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目前,在新疆每销售一吨煤,企业上缴的资源税只有2元。周海魂等专家提出,有必要提高煤炭企业过低的资源税率,迫使企业控制产量、提高煤炭回采率,避免资源浪费。或者以资源的占有量来征税。此外,煤矿开发中,企业承诺恢复环保的费用只占到总投资的2%。周海魂认为,在自然环境极端脆弱的准东地区,生态恢复成本高昂,2%远远不够。而且这些环保费用目前由企业自己掌握,是否真的财尽其用很难保证。他建议,今后这笔费用应该由政府掌握或者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