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两拓放弃成立合资公司事件简析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值得我们不断的回味,尤其是在全球铁矿石巨头力拓漫长的合并案中,我们对这个“永恒的利益”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正是这永…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值得我们不断的回味,尤其是在全球铁矿石巨头力拓漫长的合并案中,我们对这个“永恒的利益”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正是这永恒的利益导演了力拓和中铝的合作与分手,导演了必和必拓和力拓两大矿业巨头成立合资公司计划的诞生和破产。为了寻求其中的缘由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是怎样的共同利益让二者走到了一起。
必和必拓想与力拓联姻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酝酿已久,一方面必和必拓想要整合力拓的铁矿石资源以巩固自己在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地位,另一方面力拓又由于对加拿大铝业的收购欠下了巨额债务,而苦于没有资金开发西澳皮尔巴拉铁矿石项目,一个出矿一个出钱,二者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目前,在全球铁矿石贸易市场上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市场份额在巴西淡水河谷之后分列二、三位。二者成立合资公司必和必拓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石资源,力拓则得到了发展急需的资金,同时还会减少竞争,进一步加强二者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其次,可以通过在公共资源、渠道和客户资源方面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运营成本;再次,整合之后二者也可以更从容的面对FMG的竞争,在争夺高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中赢取主动。尽管,两巨头成立合资公司的计划从诞生之初就遭到了全球下游用户的强烈反对和面临各国反垄断法诉讼的威胁,但正是基于这些利益,使两巨头依然不断推动这一合作计划。
然而,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全球铁矿石定价体系剧变,两拓的合并案最终还是以破产告终。尽管,合资企业将为力拓和必和必拓节省逾100亿美元的开支,但力拓以这项交易遭到了各国监管层、客户以及主要投资者的反对为由而取消。各国监管层的反对和客户的反对确实对合资公司的成立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两拓合并案破产的主要原因,至少不是唯一原因。回想今年铁矿石年度定价体系的取消不也一样遭到了各国监管层和客户的强烈反对,然而三大矿山不同样让季度定价的模式成为了现实,可见监管层和客户的意见对三大矿山的影响力并不像力拓说的那样大。笔者认为,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以及全球铁矿石贸易市场的回暖,背后的利益关系较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才是两拓放弃合资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合资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企业合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然而放眼全球,成功的合并案例屈指可数,这至少可以反映也许所谓的协同效应在实践的检验中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关于合资企业能带来的100亿美元的开支节省,首先要问的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取得的效益会不会打折,其次在考虑合资带来的协同效应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带来的外部效应,各国监管层和客户对合资企业的反对切实存在,倘若合资企业成立,为了维系同各国监管层和客户的关系,必然会带来额外的寻租成本和谈判成本;澳大利亚政府面对一家独大的企业必然也会担心企业权力过大而难于监管,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限制和监督,这又会加大企业相应的管理成本;同时,淡水河谷也不会坐等自己铁矿石贸易老大的地位遭到蚕食,必然会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这种面对面地直接竞争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100亿美元开支节省的协同效应也许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诱人。
其次,力拓当初寻求合并时的主要动力——资金限制已不复存在,随着2010年铁矿石协议价的大幅上涨,力拓的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这极大的缓解了其资金的压力。今年8月,力拓进一步投资7.9亿美元用于其西澳项目产能的扩建。力拓已经可以依靠自身资金来推进起西澳项目,也就没有必要在引入外部资金来进行开发。
再次,合并与否对两拓在全球贸易市场上既有垄断地位的影响并不大。如果将2010年当作是全球铁矿石定价体系剧变的元年,那2010年也可以看作三大矿山向全球铁矿石用户宣布其绝对话语权的元年。无论合资与否,我们都看到了三大矿山统一行动的默契。最后,全球铁矿石贸易市场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也是力拓是否选择合资战略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的铁矿石市场可以说是绝对的卖方市场,三大矿山都享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钢产量的高速增长,铁矿石供不应求的格局近几年内都难以改变。力拓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人共享。
正如韩国浦项制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所说:“这宗并购案没有成功,不光是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然而,这预期之中的并购失败,仅仅是让钢厂的生活环境没有继续恶化,还远远谈不上改善。铁矿石瓶颈依然是制约中国钢厂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要真正摆脱铁矿石的枷锁,中国的钢铁行业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内外兼修。内部加快并购整合、淘汰落后的步伐,一方面加强与三大矿山对话的分量,一方面减少对铁矿石的低效需求;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好国内的矿石资源,降低对外矿的依赖;各钢厂也可以加强自身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丰富自身的盈利模式,弱化铁矿石价格风险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外部则可以寻求加大对海外矿石资源控制,提高权益矿供给的比例;也可以选择到矿石资源丰富的非洲、拉美等地区去设厂,不但可以实现行业产能的转移,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规避海运费的风险。在我们为两拓并购案没有成功而松口气的同时,我们需要反问,为什么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我们会被三大矿山掠走了巨额的利润;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才能让铁矿石定价成为“中国价格”?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MRI 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