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6月中旬,钢联调查的5大产品的钢材产量1114.52万吨,创了今年内的新高,也是历史的最高水平,而7月底的产量回落到1006.84万吨,显著回落。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一时间,诸多市场人士把钢铁行业的这种产量压减,也看做是“运动式减碳”,笔者认为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本文简要分析之。
1、钢铁行业压减产量是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的行为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坚持以内需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方面钢铁行业进口了大量铁矿石等原料,尤其是这两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进口铁矿石价格反倒不断创历史新高(62%的澳矿最高达222.2美元/吨),而且长时间处于历史高位;另一方面,钢厂通过冶炼轧制,把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留在国内,按照长流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简单估算,去年生产出口钢材排放了1100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还有,低价出口大量钢材,去年就出口了5367万吨,今年上半年又出口了3738万吨,同比不降反增30.2%。这种大进大出的行为,既不经济,不合理,更不符合以内需为主的发展要求。如果一年少生产3000万吨钢材,就可以少进口5000万吨左右的铁矿石,5000万吨铁矿石进口,对采购集中度非常低的中国而言,能带来多高的铁矿石溢价,是可想而知。如果少进口5000万吨,铁矿石的价格就会极大地回归到更趋合理的水平。所以,限产势在必行。
2、钢铁行业压减产量的主要目的就是抑制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
自2020年底,有关部委就提出要“双控”。此后一直在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这项资源再平衡的工作。
随后,我们国家在2020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并于4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对146项钢材取消出口退税的公告,还于7月28日,税务总局又发布公告自8月1日起对23项钢材取消出口退税、对3个产品加征出口关税。
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钢材的直接出口,否则,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外钢材价差巨大的背景下,钢材出口可能增长更快。下半年随着国外钢价的回落,进出口税率的调整,必将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资源的再平衡,促进外销转内需,为下半年钢铁企业的自主减产铺就了资源再平衡的路。
除此之外,今年的钢铁限产,是在比较适宜的时机开展的。6月份,随着国内钢材需求的回落,钢材库存持续累积,钢价自5月中旬大幅回落后低位震荡,一些区域、部分钢厂、某些品种出现亏损,限产逐步扩大,为了减轻市场压力,防止行业陷入全面亏损,一些国企纷纷加入限产的行列,这从自7月初以来的钢联统计的5大产品的周产量逐步下降可以看出。与此同时,铁矿石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40美金/吨左右)的下跌。
根据有关报道可以看出,各地限产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以确保钢产量低于去年的水平,主要目的就是抑制铁矿石价格虚高,导致我国钢材价格大幅上升,引起输入性通胀涨,向下游传导。最终目的是防止引起CPI大幅上涨,挤压我国广大人民的购买水平。这次产量压减遵循“两限、两不限、三可”原则,确保优胜劣汰、减量提质。从实际效果看限产达到共识的时候,铁矿石价格明显走低,钢材价格趋稳,钢铁运行在合理区间之内。
目前一些限产中的企业仍在积极落实中,还有一些企业也没有改变未来的限产计划。鉴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年内的钢铁限产,仍需加强引导,以防走偏。
总之:1、我认为730会议上提出的运动式减碳跟钢铁限产没有关系,后期仍会采取严格的限产措施;2、限产是自上而下严格按中央部署在进行落实,必将会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3、限产的核心目的还是要控制高价铁矿石。
风险提示:环境在变,观点会变,及时关注最新观点(上海钢联 汪建华,021-2609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