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进程提速 长三角经济新局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一体化进程的提速,给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月4日,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市为“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按照浙江省政府的批复,该示范区要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
一体化进程的提速,给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月4日,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市为“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按照浙江省政府的批复,该示范区要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
嘉兴市地处浙江、上海、江苏交汇处,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00万。下辖2区3(县级)市2县。其中,嘉善县跟上海的松江区、苏州的吴江区接壤;平湖市跟上海的金山区、松江区接壤。这两个县市距离上海中心城区70公里左右。
嘉兴基本实现到沪、苏、杭等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成为浙江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最具备地理优势的区域。
在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看来,嘉兴此次设立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是呼应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预示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提速。
一核四带五圈
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专指江浙沪三省市,新的长三角范围除江浙沪外,还囊括了安徽省,目前长三角地区正以上海为龙头城市,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去年12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提出了“一核四带五圈”的概念。
所谓“一核”是指上海;“四带”是指沿海发展带、沿江城市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五圈”是指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
按照官方的表述,长三角一体化,是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五圈”“四带”实现聚合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江浙沪的发展模式有显著区别。上海发展更多依靠核心区位和政策优势,金融、贸易、运输、房地产是其关键性行业,国有企业份额在经济体中所占比例较大。
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模式,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加工为主,其中,尤以苏州最为明显。苏州工业园区在政府主导下、以外资为主的产业聚集,经济总量庞大,但是和本地产业缺乏有机融合。
浙江的发展模式是依靠市场化的分工体系形成了块状经济,比如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富阳的造纸、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业、乐清的电器、慈溪的塑料等,这些市场内生的经济和产业模式,有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各自凭借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领跑省域经济发展,两种发展模式各有长短。相较而言,浙江市场活力强,而江苏制造业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江浙两省越来越往互补和整合方向发展,比如浙江近几年强调的科技创新主要是学习江苏的,而江苏也在积极学习浙江的特色小镇、产城融合等。
与上海实现产业接轨
频繁往来上海,这或许是多数上海周边小城市官员的工作常态。
当好上海的“备胎”,努力成为打算入驻上海的大企业的第二选择之地,是长三角不少小城市努力的方向。
为了分享到上海尽可能多的资源,不少江浙两省的地方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与上海实现产业接轨。
比如上海周边的太仓,是苏州下属的县级级市,太仓早在1993年就开始吸引德企,据官方统计目前有230多家德企落户太仓,年产值近300亿元,享有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
这两年“德企之乡”正面临着周边城市的挑战。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德国老牌汽车品牌宝沃汽车去年考虑落地长三角建产业基地,几经比较后,该企业在去年年底决定落户浙江嘉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00亿元。
这与嘉兴的努力使分不开的。这几年嘉兴积极引入了上海的通信、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实现“与沪同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用官方的话来说,实现嘉兴市和上海市在科技、人才和项目上的优势互补,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明显提速:江浙沪之间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议签订,交通、信息、教育、旅游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行政边界被打破,资源共享将成现实,包括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内的多边协调机制等相继建立。
长三角的联动目前主要体现在区域生态治理上,比如联手治污和战霾。此前,上海和苏州等地在区域生态治理上有多年矛盾,比如上海曾把垃圾拉到苏州的太湖附近引发的矛盾就是体现。
去年8月公布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重要内容是要与上海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内容包括: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的生态廊道,不将垃圾填埋场等对环境有影响的设施设置在边界环境敏感地区;加强对太浦河、吴淞江等水系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等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在“追兵渐近”的政绩压力下,一直存在着各大城市的经济竞赛,维护短期增长排位和谋划长期变革的博弈也在不断摇摆。这其中,杭州和南京两个城市多年来存在着“隐性竞争”的局面。
这一情况或将改变。2016年底,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专门提出“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并由两省政府主要领导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建设规划纳入国家级区域规划”。
- 上一篇:专家表示煤炭产业链应向高端延伸 下一篇:钢价上涨行情还能“任性”多久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