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过剩产能摒弃重复竞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产业失衡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比重稳步下降。农业劳动生产力仍然处于极低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仍然非常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只有美国的2%左右。农民贫穷、农村落后、农业低效的基…
产业失衡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比重稳步下降。农业劳动生产力仍然处于极低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仍然非常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只有美国的2%左右。农民贫穷、农村落后、农业低效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根本好转。“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头等难题。
第二产业(制造业)比重持续稳步上升。从2002年的44.8%上升到2008年的47.4%。多数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
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下降。从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40.9%,2009年恢复到43%,仍然处于很低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吸纳就业,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
产业结构失衡已经导致一系列重大问题。最突出的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经营状况非常严峻。高产能、高负债、低利润(甚至大幅亏损)、低资金运用效率和低资金周转速度,成为许多行业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危机。
钢铁产能过剩仍扩张
我们以钢铁行业为例来加以说明。
截至2013年6月末,8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负债超过3.0189万亿元,行业平均负债率达到69.47%。平均每家负债348.8亿元。86家企业的负债总额是这些企业上半年全部销售收入的1.67倍、利润总额的1327倍。超过3万亿元的总负债里,银行贷款达1.3万亿元。与此同时,86家企业上半年利润则只有22亿元。35家钢铁企业亏损,亏损面达到40%。
产能过剩导致销售不畅,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大幅度下降,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非常普遍,债务链越来越长,三角债和多角债快速增长。截至6月末,8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应收账款1156亿元,应付账款4327亿元,应收票据1861亿元,应付票据4176亿元,显示整个钢铁行业资金周转效率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我国主要钢铁企业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均达到非常危险、难以为继的程度。譬如,首钢集团总负债2845亿元,负债率超过72%。其中银行短期贷款728亿元,增长18%;长期贷款780多亿元,增长2.5%。仅2013年上半年,首钢集团就需要支付利息27.9亿元,财务费用超过31亿元,导致集团上半年累计亏损达10亿元。
其他钢铁集团的情况大致相似。鞍钢集团负债1742亿元,负债率超过60%。河北钢铁集团负债2354亿元,负债率73%。宝钢集团负债2289.9亿元,负债率45.6%。山东钢铁集团负债1394亿元,负债率78.76%。武钢集团负债1613亿元,负债率超过67%。华菱钢铁集团负债955亿元,负债率82%。全国有39家钢铁企业负债率超过80%,15家负债率超过90%,只有8家企业低于50%。更有5家企业超过100%,已经资不抵债,技术上破产。
高负债让企业财务成本居高不下,负担沉重。86家钢铁企业银行贷款超过1.3万亿,仅2013年上半年企业就支付了406亿元银行利息。实际上银行给大型钢铁企业贷款的利率并不高,半年利率平均只有3.12%。尽管如此,上半年钢铁企业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达到净利润的18倍(净利润只有22亿元)。钢铁行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资金运营效率很低,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短期贷款维持经营活动。86家钢铁企业的全部银行贷款里,短期贷款9371亿元(占比超过70%),长期贷款3628亿元。近几年来,钢铁企业长期贷款逐年下降,短期贷款快速上升。今年上半年短期贷款新增1125.54亿元,增幅13.65%;长期贷款减少73.99亿元,下降2%。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产能严重过剩给企业所造成的经营压力。
“政府-企业-银行”三位一体模式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虽然整个钢铁行业面临高负债、产能严重过剩和几乎全行业亏损的严峻局面,行业却仍然继续扩张。201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3035亿元,增长4.26%。86家大中型企业原本计划的投资额非常庞大,上半年完成的投资额仅仅占全年计划的7.81%,其他企业也仅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31.53%。既然面临如此严峻的经营局面,钢铁行业为什么还要如此大规模扩张?根本动机究竟是什么?激励机制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清楚地诠释了我国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典型模式。除了前述的“三依靠增长模式”之外,另外一个模式就是“政府-企业-银行”三位一体。政府负责人的内在冲动是GDP增长和税收增长,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内在冲动则是做大做强,他们坚信“大而不会倒”。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冲动则是短期利润考核,银行同样坚信“大而不能倒”和“大而不会倒”。即使出现大规模不良贷款乃至濒临破产,政府必定会施以援手。
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是导致许多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核心原因。GDP和税收增长最能突出官员政绩,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难怪有论者将中国各级政府比喻为一个追逐增长的大公司,党的一把手是董事长,政府一把手则是总经理。GDP考核机制导致盲目简单追逐GDP,甚至形成某种形式的GDP崇拜或“GDP拜物教”。凡是有助于提升GDP增速和总量的项目,千方百计都要上马;凡是不能直接和马上创造GDP的事业和项目(譬如基础教育、科研、环保等),则几乎永远不属于政府优先考虑之列。
“GDP拜物教”或“业绩饥渴症”,能够很好解释我国几乎所有地方政府皆倾全力发展那些能够大幅度提升GDP总量的行业,包括钢铁、汽车、水泥、重化工等,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亦最严重。
“GDP拜物教”或“业绩饥渴症”,还能够解释地方政府倾全力保护本地产业的行为。多年来,中央政府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压缩过剩产能,多次颁布淘汰和压缩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多次出台各种政策甚至行政命令,然而,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保护本地企业,成为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真正的保护伞。
还是以钢铁行业为例。虽然行业产能过剩早成普遍现象,许多地方政府仍然继续给本地钢铁企业以大量补贴。2012年,地方政府给钢铁企业补贴高达60多亿元。其中16家上市钢企总共获得政府补助31.26亿元。三家企业获得超过1亿元补贴;重庆钢铁获补贴20.01亿元,宝钢股份获补贴6.98亿元,马钢股份获补贴1.38亿元。
政府高额补贴不仅无法扭转行业利润下降乃至亏损局面,反而让落后和过剩产能迟迟不能淘汰,让行业重组整合愈发艰难。2012年,政府巨额补贴之下,16家上市钢企2012年合计亏损却仍然高达90.99亿元。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沪深两地上市的35家钢企,分别获得政府补助13.43亿元和30.57亿元,补贴增幅高达127.6%。与此同时,35家钢企净利润从2010年的304.3亿元大幅下滑至184亿元,净利润缩水了超过40%。
产能过剩毁灭社会财富
深层次分析,如此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落后产能长期得不到淘汰,给中国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后果。首先是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产能过剩行业里的绝大多数企业,日常经营尚且困难,甚至苟延残喘,根本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超前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欧美日许多大公司之所以能够持久保持创新活力,核心原因是它们占据市场垄断或相对垄断地位,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从而能够将超过销售收入4%乃至6%的资金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我国许多行业里的企业低水平重复竞争,某种程度上等于“集体自杀”,连正常经营都难以维持,哪里谈得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低水平重复竞争、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或者叫做“僵尸产能”、“僵尸企业”),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最大的绊脚石。
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毁灭。钢铁、汽车、重化工、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皆是资源消耗性行业。它们占用大量良田,消费巨额能源,毁灭美丽环境,产品却无法转化为真正的社会财富。所谓过剩产能就是一堆废铁废物,是社会财富的直接毁灭。
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刻不容缓,生死攸关。关键是改变政府考核和官员激励机制,彻底消灭GDP崇拜和政绩饥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