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重组之困 “国进民退”受质疑
来源:钢联资讯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一篇题为《国际视野下的钢铁企业之中国式重组》的报告文章,引发了业内及相关部委的高度关注。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受困何处?该报告撰写人“我的钢铁网”分析师王欢欢认为,问题…
近日,一篇题为《国际视野下的钢铁企业之中国式重组》的报告文章,引发了业内及相关部委的高度关注。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受困何处?该报告撰写人“我的钢铁网”分析师王欢欢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重组中政府的主导地位,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产能无序扩张,还需从解决国进民退开始下手。
事实上,兼并重组,近年来一直呼声不断,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业内人士将政府主导下的兼并重组,喻为“拉郎配”,中国钢铁企业重组之路上的“国进民退”也备受质疑。
兼并重组,仍以政府主导为主
中国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之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为止已历经15载,虽然并购案例不在少数,但整体而言与预期的效果相去甚远。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愿景落空,提升产业集中度的目标远未达成;形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钢厂的想法,也只在产量上取得了进展,创新力、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较世界水平都有很大差距,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利润微薄,需求增速放缓,钢铁业并购风险较大,大部分并购步伐都已放缓。2012年,其我国钢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大幅缩减,钢铁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据统计,2012年国内钢产量排名前10的钢厂(CR10)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45.9%,较2011年的48.4%,下滑2.5个百分点。
而根据钢铁“十二五”规划,未来将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提高到60%左右。
那么,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受困何处?王欢欢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重组中政府的主导地位。
纵观近年来我国钢铁业的重组案例,重组依然以政府主导为主,尽管随着市场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外资对国内钢企的兼并,如安塞了米塔尔收购湖南华菱钢铁等,但政府主导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我国钢铁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以及重组中涉及的国有资产的划拨等内容,决定了其不可能走像国外那样市场导向型的并购重组之路,取而代之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拉郎配’,即便是民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管控。”
“国进民退”受质疑
王欢欢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政府牵头下的“拉郎配”,目的一般是为完成上级的任务,为重组而重组,很少尊重企业意愿,或市场规律。由于政府与国有企业有着天然的利益关系,倾向于保护国有企业,容易造成国有企业吞并民营企业的工作思路,引发“国进民退”的质疑,更有甚者,出现亏损的国企兼并盈利的民企的经济行为。
据透露,河北钢铁集团分文未出,即收编了省内12家民营钢企,理由是河北钢铁以商誉、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购销渠道等资源为资本,获得各家民企10%的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河北钢铁的净资产收益率为4.62%,而国丰、津西的净资产收益率则分别为17.1%和20.33%,远高于河北钢铁。
此外,重组之后,民企并未在资源采购上有所受益。“有一部分原料是跟河钢一起采购,但是大部分还是由我们自行采购。一起采购的,现在都是市场经济,跟我们单独采购的价格差不了多少。”被收编的一家民企领导做了上述表态。
“即便霸占了10%的股权,这些被收编的企业与河钢旗下的国有钢厂相比,显然无法享有同样的权利。可见,对民企的收购存在不等价交换质疑,甚或是对民企权益粗暴的掠夺,‘国进民退’可见一斑。”
山东钢铁集团收购日照钢铁亦是如此。按照协议,山钢以现金出资收购67%的股权,日钢以其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参照之前开源控股以10倍以上溢价收购日钢资产而言,山钢此次收购理应支付相应溢价,而有消息称山钢以对方要价高为由,重组迟迟未有实质性进展。如果日钢妥协,以日钢的盈利能力,重组之后势必成为山钢的造血地带,民企补贴国企重演在即。
“国进民退”阻碍“国”“民”联姻,“没有‘两情相悦’的重组,终难成大气候”。
她进一步指出,国进民退之下,民营钢企的重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民营钢厂纷纷扩大产能,竭力抵制兼并的原因。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家越淘汰产能越扩张的原因。强扭的瓜不甜,要从根本上解决产能无序扩张,还需从解决国进民退开始下手。”
解铃还须系铃人
王欢欢就此指出,政府在引导兼并重组上可以更多的关注国企之间的强强联手或互补增效,以突出国企在该行业的领军地位。同时,政府应以更包容的姿态,放开对民营钢厂的行政束缚,如黑户问题等,摒弃对民企的歧视,要给民企足够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去发挥,而不是让他们继续在夹缝中生存,民企的命运应由市场经济来决定,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存在即合理为前提。当然国企也可以同民企联姻,但要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杜绝以大欺小的“国进民退”式并购。
此外,她还指出,在盲目追求“大数字”政绩观的驱使下,本应效益先行的兼并重组,在政府眼里变成了数字的简单相加,如此一来,“大而不强”“整而不合”也就成为众多兼并重组案例未卜先知的结果。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出现的种种尴尬境遇,与政府的不当引导和体制禁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中国式重组之路上出现的国进民退,大而不强,整而不合,和体制禁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的解决之道亟待探索和突破。”
她认为,只有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兼并重组,加快体制改革,促进跨地区、跨省市的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才能促进钢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