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茫茫戈壁,崛起了西北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酒钢。从1958年建厂,酒钢走过了艰辛,历经了磨难,诠释了希望,见证了奋斗,迎来了辉煌。
开拓者坚定的脚步声,唤醒了大山里蕴藏千万年的宝藏。戈壁风霜,不改酒钢人白手起家,为国奉献的壮志豪情。
戈壁滩上,创业者们曾流血流汗;风云突变,何去何从多曲折彷徨。艰难中奋起,坚定中前行,支持中奋进。历经磨难的酒钢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终于实现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梦想。“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成为酒钢人五十年历程最贴切的写照。
忆往昔岁月峥嵘,酒钢人书写了自己半个世纪沉甸甸的历史;看今朝繁花似锦,历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调整,酒钢年产铁、钢、材超7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连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发展格局,跻身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是甘肃省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
展望前途一片光明,“十一五”末,酒钢钢铁主业将形成千万吨级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不锈钢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非钢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六大战略”正在全面推进。
艰难困苦千秋业,顶天立地酒钢人。走过不平凡的五十年,酒钢,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业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铸就“百年基业”为目标,稳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西部戈壁 “钢铁元帅升帐”
建国之初,共和国缺铁少钢。当时的地质工作者,将寻找大铁矿作为了重要任务。
1955年10月,已在祁连山找矿逾月的西北地质局645队“秦士伟小组”,在讨赖河畔的一个大山湾里,发现了大片条带状的铁矿石。因为意外地见到了一丛白桦树,该铁矿被命名为“桦树沟矿”。此后,西北地质局组建镜铁山地质队,又发现了黑沟矿及周围矿点,铁矿石储量超过5亿吨。
祁连山发现大铁矿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甘肃河西走廊建设钢厂进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中。1958年1月,冶金部部长助理徐驰在嘉峪关实地踏勘,确定了将要建设的这座钢铁企业的厂区位置在嘉峪关城楼东5公里处。这里当时属于酒泉县境内,故定名为“酒泉钢铁公司”。
当年3月,冶金部上报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西北酒泉钢铁厂的报告》,并将建设任务交给了鞍山冶金建筑总公司。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冶金部的报告,同意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建设。随后,各路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戈壁荒滩上。建设酒钢的大批物资,从全国各地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
8月1日,酒钢在酒泉县“祁连剧院”举行组建仪式。酒钢经理赵北克宣布:“酒泉钢铁公司成立。”甘肃省委书记焦善民宣布,成立地级酒泉市,任命赵北克为酒泉市委第一书记和酒泉市长。
12月15日,酒钢开工奠基仪式在一号高炉工地举行,1万多名职工参加了庆典,标志着酒钢建设的全面开始。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挥笔在高炉奠基石上写下“钢铁元帅升帐了,一切就带动起来了”。
12月16日,《甘肃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我国又一新的重要钢铁基地,酒泉钢铁联合企业全面开工》为题,报道了酒钢全面开工的新闻,发表了《祝酒钢开工》的社论。
镜铁山矿的发现,酒钢的开工,使甘肃版图上出现了两座地级城市,先是酒泉市的设立,后是嘉峪关市的兴起。
党中央的关怀与支持酒钢五十年的建设,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深切关怀。
毛泽东主席曾特别关注酒钢的建设。他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三五”计划时说,酒泉的钢铁厂要搞。他在一份报告上批示说:“攀枝花、酒钢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1966年3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酒钢视察。随行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国家计委副主任余秋里、冶金部部长吕东等。1位政治局常委、2位副总理、18位省部级领导同时到酒钢,级别之高,领导人之多,在酒钢历史上少有。在酒钢期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听取了酒钢建设情况的汇报,研究、决定了酒钢建设方针、规模和进度,形成了工作纪要。
1992年8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来到酒钢视察。视察期间,他多次赞扬酒钢的生产建设和酒钢职工艰苦创业精神。江泽民说:“你们在这里建成这样一个钢铁基地很不容易。”他勉励酒钢领导,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1999年9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来到酒钢视察。胡锦涛参观了酒钢建设展览,看望了第一线钢铁工人,听取了酒钢领导的工作汇报。
胡锦涛说,酒钢建设41年来,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并且与改革开放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酒钢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胡锦涛说,酒钢的发展比我原来预料的要快,比我想象的要好。酒钢是整个西北的一颗明珠,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还要继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时,要把酒钢建设得更好,要继续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保证酒钢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周永康及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曾庆红、吴官正等也先后到酒钢视察或听取酒钢汇报。
建设历程中的巨大磨难
酒钢自1958年开工,其建设历程始终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建设前期停停建建,经历了巨大的磨难。
1960年,酒钢建设正如火如荼。到年底,一号高炉结构,电厂基础,镜铁山矿露天采矿山体大爆破、部分井巷掘进等相继完成。然而,随着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投资明显不足,粮食和蔬菜供应更成为大问题。5万多名建设者开始勒紧裤带,甚至骆驼草、榆树叶都被用来充饥,患浮肿病者占到职工总数的15%以上。
3年建成酒钢的原定计划不可能实现了。1961年初,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兰州会议,决定之一就是暂缓酒钢建设,疏散职工,移地就食。已经集结的5万多人,建设主力基本撤回鞍山,其余人员疏散到新疆、江西等地。1500多名留守职工在樊天佑的带领下,继续坚守戈壁滩。1962年5月,中央决定酒钢下马。
酒钢恢复建设,始于1964年7月。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好转,毛泽东主席过问了酒钢建设。
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是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会同甘肃省领导一起来到酒钢,在现场召开会议,决定恢复酒钢建设,投资20亿,2年准备,8年建成。会议重新确定了酒钢的建设规模,酒钢更名为“三九公司”。
酒钢建设队伍开始了新一轮集结,当年底人员就达到3000人。1965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决定,要求西北各省、自治区组织有关协作部门,全力支持酒钢建设。1966年底,酒钢职工人数达到3.3万人。
酒钢重建刚刚起步,文革狂飙席卷戈壁,一批干部受到揪斗,建设基本停滞。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因为酒钢到外蒙边界的距离仅200多公里,酒钢在三线建设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转炉、轧机等大型设备被迁往内地的舞钢、本钢和四川长城特钢厂。接着,冶金部变更了酒钢的建设规模,确定年产商品铁100万吨,取消了钢和材的建设计划。
1970年,粟裕将军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突访酒钢,6月下旬,著名的“全国抬酒钢”会议召开。会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25个单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钢建设的行列。
这一年,酒钢建设盛况空前。9月30日凌晨1时40分,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至此,承载着酒钢数万人理想和希望的一号高炉终于出铁了!
出铁后的酒钢,虽然有了产品,却落入建设规模缩小、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徘徊不前、高炉配套缓慢。酒钢迫于当时的形势,采取先建高炉,简易出铁,再配套铁前工序的方法,背离了炼铁生产规律,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陷入企业连年亏损的低谷。
一号高炉投产后的10多年间,酒钢一直有铁无钢。1975年1月,冶金部会同甘肃省向国家计委提出了加速酒钢建设的报告,拟定酒钢分两期进行建设,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家计委的批准。然而,1979年4月,工程再次停工。
抓住机遇 实现企业发展的大转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酒钢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韩显沛等领导的多方努力下,1980年8月,甘肃省、冶金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联合筹资挖掘酒钢潜力,发挥优势支援西北边疆建设的报告》。这个报告要求投资1.8亿元,以完成酒钢的配套建设。
1982年2月,国家正式下发文件,函告冶金部、甘肃省,同意酒钢进行配套建设,批准炼钢连铸工程立项。这份非同寻常的文件,凝结了酒钢人二十余载的心血和汗水,这意味着酒钢开始了向钢铁联合企业转轨。
1983年2月,酒钢炼钢连铸工程进入全面建设。与此同时,酒钢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成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8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嘉峪关市与酒钢公司机构分设。至此,结束了延续12年多的酒钢与嘉峪关市政企合一体制。
1984年5月,甘肃省和冶金部现场办公会议召开。在短短的时间里,100多人上矿山、下车间,帮助酒钢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困难和问题,这不仅在甘肃省没有过,在全国冶金系统也没有先例,酒钢从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984年年初,炼钢工程陆续开工。经过910天的紧张施工,1985年12月24日,酒钢炼钢工程建成投产。当晚,当第一炉钢水从转炉中倾入钢包时,人们欢呼雀跃、泪光涟涟。为了这一天,酒钢人整整奋斗了27年!
酒钢出钢,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大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酒钢炼钢投产的消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也都报道了酒钢出钢的消息。
1985年,酒钢实现利润1000万元,标志着酒钢彻底甩掉了“全国冶金企业亏损大户”的帽子,企业经营由此发生了质变。
物质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1985年8月,酒钢党委总结并命名了自己的企业精神———铁山精神: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铁山精神”十六个字,是对酒钢人27年来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发展祖国钢铁工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代表了酒钢人的追求和境界。
1986年,酒钢经理王汝林进京,担任冶金部副部长,齐茂忠继任酒钢经理。
1988年11月4日,酒钢举行高速线材工程竣工投产仪式。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酒钢真正形成了铁、钢、材完整配套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向钢铁联合企业的转变。
在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的全面配套后,酒钢高层开始思考新的发展之路。1988年1月,冶金部批准酒钢一号高炉易地大修项目,二号高炉正式建设。之后,酒钢的中板工程列入到建设规划。
在酒钢发展一切顺利的时候,一场难以预料的灾难却悄然降临。1990年3月12日清晨7时57分,酒钢一号高炉发生了意外坍塌事故,当班职工有19人不幸罹难。酒钢遭遇了一场冶金史上的空前灾难。在国家和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6个半月后,一座崭新的1513立方米高炉耸立在了酒钢炼铁厂一号高炉的原址。
全力拓展空间 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2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酒钢为首批推向市场的试点企业。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酒钢,真切地感受到了经营压力。
三号烧结机、中板工程等工程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银行贷款,酒钢每年要支付高达近3亿元的利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冗员和“企业办社会”的弊端凸显。酒钢的问题似乎更为突出:企业员工人数高达4.7万人,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仅为微薄的100万吨钢产量。全国冶金企业大面积亏损。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酒钢,面临着再度亏损的威胁。
思路决定出路。在决策层的部署下,决定酒钢前途命运的深化改革和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次决定酒钢命运的是酒钢人自己。
1994年,酒钢作为唯一发起人和集团核心企业,发起并组建了“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集团集工业、贸易、金融、科研、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为一体,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69亿元,净值18.46亿元,形成年产铁、钢、材100万吨、80万吨和50万吨规模。
1995年5月,马鸿烈担任酒钢经理,加大了改革力度。
新的改革是从学习开始的。1995年10月,酒钢举行首期处级干部研讨班,专题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联利计酬”经验。同时,派出大批人员前往邯钢和宝钢,现场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和宝钢的现代化管理,极大地开阔了酒钢人的视野,促进了酒钢人观念的转变。
1997年,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冶金行业效益普遍下滑,资金紧张,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此时,酒钢提出以“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对长期以来沿用的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分配真正拉开了档次,收入开始呈梯次结构,并且开始向高管理、高技术、高效益岗位倾斜。
在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酒钢开始破除过去“统招统分”的单一用工体制,建立了多元用工新机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酒钢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紧密结合,形成干部选拔和聘用透明、规范,使用和考核严格、公开,责权利基本到位,进出有序,具有酒钢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体系。
对部分非钢铁产业采取了剥离、改制、调整、重组等方式,使其离开主体,走向市场,分流职工达1.7万人。在精干主体的同时,继续撤并机构,重新调整管理职能。经过改革,职工总人数由最高时的4.57万人精简到2.8万人,其中,生产主线不足2万人。
酒钢减员人数虽多,但采取的是“柔性减员”,人性化决策体现了酒钢领导人的责任感。早在1998年,酒钢在“尽可能减少下岗,不造成社会震荡”的原则下,通过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岗位置换、休长假和息工转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冗员。
在精干主体、调整机构和精简岗位人员的同时,继续推进住房、医疗改革,取消水电、煤气内部补贴,实行市场价格收费……改革内容涉及之多,改革力度之大,在酒钢历史上是空前的。
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根本之举。1999年4月17日,酒钢作为主要发起人,以钢铁主业中的炼铁、炼钢和高速线材厂的资产投资入股,设立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0日,“酒钢宏兴”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
这一时期,酒钢主动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考察了德国巴登钢厂,举行了韩国浦项管理经验研讨。在这种学习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式结构”转变,管理上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和集中一贯制。
“十五”期间到目前,酒钢全力拓展未来生存空间,抢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钢累计投资17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通过不锈钢、碳钢热轧薄板项目和异地钢铁公司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更新、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项目全部建成后,酒钢的钢材品种将新增碳钢冷、热轧薄板及镀锌、彩涂板卷,不锈钢冷、热轧板卷。板带比由目前的50%提高到75%以上,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
在此期间,炉卷轧机工程、黑沟矿区建设工程、宏晟电热发电机组工程、高速线材改造工程、二轧高速线棒材改造工程、转炉大型化改造工程、不锈钢冷轧板带工程、南非铬矿工程、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工程、4号焦炉及干熄焦工程、翼城钢铁公司和榆中钢铁公司建设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大部分已建成投产。
“十五”初期,酒钢决定发展不锈钢产业。不锈钢系统包括南非铬铁生产、不锈钢炼钢、热轧和冷轧工序,目前,酒钢成为继上海宝钢和山西太钢之后,国内第三家拥有从炼钢到轧钢完整的不锈钢生产系统的企业。
碳钢薄板的建设为酒钢产品换代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总投资53亿元的碳钢薄板项目,可形成年产连铸坯204.08万吨、200万吨热轧板卷的生产能力,生产钢种有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
围绕不锈钢项目和200万吨碳钢薄板项目,酒钢公司投入巨资加大了资源、电力、运输、信息化等配套建设力度,为百年酒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不锈钢、碳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程为标志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使钢铁主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由线棒向板带的优化调整,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一百八十三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一百七十六位,粗钢产量升至第十五位。根据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酒钢在全球同行业的名次为四十五位。90种产品已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度建筑用钢材产品打入三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主场馆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集团公司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品牌信誉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酒钢是个资源性企业,迈入新世纪,酒钢的资源概念已从矿产扩展到阳光、温差、纬度等自然要素上。为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矿竭企衰”命运,酒钢利用河西走廊充足的阳光及独特的地理资源,正在钢铁之外打造着新型产业,力争使新产业成为未来的接续产业之一。依据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内最大的酿酒葡萄园标准,酒钢开始建设年产5万吨的紫轩葡萄酒业。酒钢还积极利用阳光资源,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业,开展工业旅游,目前,这一产业已经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