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改超千亿资金缺口 机构投资争相入晋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从开始到现在,远未结束。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从开始到现在,远未结束。
日前,山西省煤炭工业厅通报称,山西煤炭整合接管已基本结束,进入改造提升建设阶段。到2010年底,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主体接管到位、采矿许可证变更工作基本到位。
更有山西煤炭工业厅官员表示,因煤改而成立的“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将于9月1日前撤销。
但事实上,煤改风暴并未平息。在接下来的矿技术改造阶段,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煤矿正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各路资本嗅到山西煤改领域的商机,正以不同形式切入这场资本盛宴,但风险亦不可小觑。
逾千亿煤改资金漏洞
山西煤改的句点仍未落地。
按照山西煤炭兼并重组目标,山西矿井数量将由2008年的2598座压减到1053座,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以上,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了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
根据上述计划,到2015年山西煤炭产能在12亿吨以上。2008年山西煤炭兼并重组大幕拉开,当年煤炭产量为6.2亿吨。从6.2亿吨到12亿吨,山西煤炭产能提升约6亿吨。
“一般而言,煤炭产能每提高一吨,建设成本(含设备、施工等)约为300元。产能提升6亿吨,则需1800亿元投资。按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占30%计算,所需银行信贷、融资规模近1300亿元。”一位山西煤炭行业人士计算。
资金成为制约山西整合煤矿复工复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量煤矿因技改资金不到位而停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官员乐观估计,“再用2~3年的时间,全省整合矿井将陆续完成建设改造任务,相继竣工投产,转入正规循环的生产阶段。”
山西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始于2008年,大量小煤矿被关停整合。时至今日已届3年,如果再加上2~3年的建设改造时间,山西煤炭产能将被抑制至少5年。
煤改之路漫长,超乎山西省决策者的预期。2010年12月份,山西省政府甚至下发文件,要求地方必须在2010年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煤炭兼并重组。但在实际兼并重组过程中,尚有诸多“烂尾工程”等待清理。
此外,整合之后的山西80%的煤炭将集
中在大型煤炭企业手中,煤炭集中度大幅提高与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再者,受资金不足约束,大量煤炭产能难以释放,山西煤价在近年维持在高位运行。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显示,2010年,山西省重点煤炭企业吨煤综合平均售价比2005年提高81.4%。
机构投资分食煤改“蛋糕”
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紧缩,在山西煤炭整合过程中,银行信贷数额小,一般银行授信在10万~30万元左右。在此背景下,能源信托、基金等被看好。
目前,已有中国平安(首期100亿元)、山西能源产业基金(首期100亿元)、中信信托(40亿元)等机构投资者介入山西煤改项目,每一个利益主体均希望在煤炭整合中分得一杯羹。
业内人士介绍,基金、信托等常以并购基金形式进入煤炭领域,获取煤炭一定股权,以股份分红或者股权回购方式收回成本。
以中信信托为例,为保证信托还款,在交易过程中,民营煤矿企业用49%的股权过户、51%的股权质押。
一般而言,只有资金和势力强大的机构才有机会接近山西大型煤炭企业。在诸多民间投资管理者看来,煤炭领域投资水很深,风险不易掌控,不敢轻易进入。
其中,摆在第一位的风险是行政调控的风险。一位基金管理人士介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以政府牵头为主,行政干预的风险往往有点大。况且在山西资源整合过程中,国进民退色彩浓重,不可控风险较大。”
例如山西省政府规定,省属煤炭企业不得擅自出让股权;对已批准由各企业主体整合兼并的矿井,原则上不得调整;煤炭企业不得擅自出让资源。上述行政命令被诸多信托、基金看来暗藏风险,不易发挥其灵活特性。
煤矿并购专业性强,这是诸多机构投资者谨慎为之的原因。
上海某投资管理公司正在与合作伙伴在山西煤改中寻求投资机会。该公司风险管理人士称:“对于小额投资基金而言,更多介入市级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由于银行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急需融资,恰为投资基金提供空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前,山西省煤炭工业厅通报称,山西煤炭整合接管已基本结束,进入改造提升建设阶段。到2010年底,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主体接管到位、采矿许可证变更工作基本到位。
更有山西煤炭工业厅官员表示,因煤改而成立的“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将于9月1日前撤销。
但事实上,煤改风暴并未平息。在接下来的矿技术改造阶段,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煤矿正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各路资本嗅到山西煤改领域的商机,正以不同形式切入这场资本盛宴,但风险亦不可小觑。
逾千亿煤改资金漏洞
山西煤改的句点仍未落地。
按照山西煤炭兼并重组目标,山西矿井数量将由2008年的2598座压减到1053座,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以上,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了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
根据上述计划,到2015年山西煤炭产能在12亿吨以上。2008年山西煤炭兼并重组大幕拉开,当年煤炭产量为6.2亿吨。从6.2亿吨到12亿吨,山西煤炭产能提升约6亿吨。
“一般而言,煤炭产能每提高一吨,建设成本(含设备、施工等)约为300元。产能提升6亿吨,则需1800亿元投资。按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占30%计算,所需银行信贷、融资规模近1300亿元。”一位山西煤炭行业人士计算。
资金成为制约山西整合煤矿复工复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量煤矿因技改资金不到位而停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官员乐观估计,“再用2~3年的时间,全省整合矿井将陆续完成建设改造任务,相继竣工投产,转入正规循环的生产阶段。”
山西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始于2008年,大量小煤矿被关停整合。时至今日已届3年,如果再加上2~3年的建设改造时间,山西煤炭产能将被抑制至少5年。
煤改之路漫长,超乎山西省决策者的预期。2010年12月份,山西省政府甚至下发文件,要求地方必须在2010年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煤炭兼并重组。但在实际兼并重组过程中,尚有诸多“烂尾工程”等待清理。
此外,整合之后的山西80%的煤炭将集
中在大型煤炭企业手中,煤炭集中度大幅提高与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再者,受资金不足约束,大量煤炭产能难以释放,山西煤价在近年维持在高位运行。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显示,2010年,山西省重点煤炭企业吨煤综合平均售价比2005年提高81.4%。
机构投资分食煤改“蛋糕”
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紧缩,在山西煤炭整合过程中,银行信贷数额小,一般银行授信在10万~30万元左右。在此背景下,能源信托、基金等被看好。
目前,已有中国平安(首期100亿元)、山西能源产业基金(首期100亿元)、中信信托(40亿元)等机构投资者介入山西煤改项目,每一个利益主体均希望在煤炭整合中分得一杯羹。
业内人士介绍,基金、信托等常以并购基金形式进入煤炭领域,获取煤炭一定股权,以股份分红或者股权回购方式收回成本。
以中信信托为例,为保证信托还款,在交易过程中,民营煤矿企业用49%的股权过户、51%的股权质押。
一般而言,只有资金和势力强大的机构才有机会接近山西大型煤炭企业。在诸多民间投资管理者看来,煤炭领域投资水很深,风险不易掌控,不敢轻易进入。
其中,摆在第一位的风险是行政调控的风险。一位基金管理人士介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以政府牵头为主,行政干预的风险往往有点大。况且在山西资源整合过程中,国进民退色彩浓重,不可控风险较大。”
例如山西省政府规定,省属煤炭企业不得擅自出让股权;对已批准由各企业主体整合兼并的矿井,原则上不得调整;煤炭企业不得擅自出让资源。上述行政命令被诸多信托、基金看来暗藏风险,不易发挥其灵活特性。
煤矿并购专业性强,这是诸多机构投资者谨慎为之的原因。
上海某投资管理公司正在与合作伙伴在山西煤改中寻求投资机会。该公司风险管理人士称:“对于小额投资基金而言,更多介入市级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由于银行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急需融资,恰为投资基金提供空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