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气到底应有怎样的市场格局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去年12月中国燃气收购战突然爆发,战事的主角是收购者新奥能源(2688.HK)和其携手者中石化,以及被收购的对象中国燃气(0384.HK)的管理团队,市场分析和一般媒体关注的热点集中在:新奥能源和中…
去年12月中国燃气收购战突然爆发,战事的主角是收购者新奥能源(2688.HK)和其携手者中石化,以及被收购的对象中国燃气(0384.HK)的管理团队,市场分析和一般媒体关注的热点集中在:新奥能源和中石化的收购价和收购方式;管理团队里部分高管的去留,以及中国燃气职工签名反对收购;还有就是最近中国燃气原股东SK集团、富地石油携原高管增持中国燃气的股份等等。
就资本市场而言,一个行业里的若干领先企业发生并购、收购和重组等事项并出现上述戏剧性的情节不稀奇。不论是香港股市,还是大陆A股,甚或其它资本市场,类似的游戏层出不穷。就中国燃气的收购战而言,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其核心不在这些公司利益的角逐,而在于未来中国天然气市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格局?
如果我们不是从资本市场投资角度来看这次收购,而是从商务部垄断审查的角度、从天然气市场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次收购,这次收购是否会导致天然气市场的垄断?如果垄断将导致什么样的垄断?这需要认真的分析。比如最直接地从消费者利益和天然气的价格来分析这次收购,我们就会发现天然气市场垄断的可能性,不在于形成一个跨地区的天然气公司,而在于和新奥携手的中石化会起什么作用,新奥与中国燃气叠加后导致的下游分销商规模膨胀又会如何影响市场!是否会改变目前天然气产供销分割的局面,而形成天然气的全能供应商(生产、管输、销售一体)。
仅就中国燃气来说,虽然公司名称是中国且目前所覆盖的城市最多,但在中国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影响并非如三大石油公司对油品市场一样,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下游有中华煤气、新奥、昆仑、华润等五大主要服务商各分天下;二是中国燃气业务仅限于天然气行业下游城市燃气,并没有涉足至关重要的上中游。按照其公开资料所说,它是在中国从事燃气管道的投资、经营及管理、以及管道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的销售及分销业务,但它并没有天然气的生产权和进口权。另外,中国燃气在决定天然气销售价格上几乎没有发言权,是严格受到上游供应商和政府双重制约的。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基本上是行政主导的。由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天然气出厂价和长输管道的管输价格决定了天然气到达各省的门站价格,此价格一直是最重要的下游城市燃气终端的定价基础。各城市燃气面对终端客户的销售价格在门站价格的基础上由各地政府根据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来确定。
如果新奥与中国燃气果真合二为一,那么合并体将拥有将近270个大、小城市的燃气专营权,其中包含了近80个地级城市。诚然合并体将成为城市燃气业的龙头,但也不应过高估计运营商对燃气定价的影响能力。
从上述定价机制来看,当前的中国燃气也好,新奥能源也好,乃至其他燃气公司,他们仅仅是天然气下游城市燃气市场的玩家,仅有规模大小之分,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难通过制订和影响终端价格来获得独特的优势地位。例如,北京燃气和上海燃气都完全控制了本地市场,但是当地的燃气价格却没有因此攀升。当然,民营企业或者外来的国企也许比本地国企有更大的动力去游说当地政府提高燃气价格,因为本地国企可以从多种渠道中获取政府的支持,而不仅仅局限于燃气价格的高低。
从国际惯例来看天然气工业及商业运行中,上游勘探开发的投资量最大,风险也最大;中游管道运输次之,下游城市配送的投资风险最小,因此市场话语权和利润分配结构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决定的。
中国的石油三巨头,实际已完全垄断了中国天然气的上游供应。其中,中石油大约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但三巨头在下游的分销市场尚没有处于统治地位。中石油昆仑燃气的销气量甚至还不如中国燃气和新奥能源。
从天然气产供销整个过程来看,要说会因为垄断而发生损害到老百姓利益的价格问题,必先从三石油巨头作为上游油气供应商与长输管道运营商的角度看,第二才是从零售的角度来看。这道理也比较简单,因为没有天然气和长输管道的控制权,也就没了“气源换市场”的能量。
我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始自2004年,这年以举国之力建成的西气东输一线项目开始运行。这个项目是中央交给中石油做的。它从新疆开始蜿蜒数千里到达东海,怎么估计其意义都不过分。操刀手中石油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它这么做是以供应国家天然气为己任的。当然它不是无利起早,也因此获取了不菲的回报,比如资产的增加,未来丰厚的资源储备及现金收入。
即使不算整体的价格(比如不计算生产总量,2010年中石油旗下油田生产天然气就达635亿立方米,市场占比超过70%),即使只算这条西气东输的管道平均管输价格每立方米上浮一分钱,按中石油的天然气及管道业务板块量来计算,中石油的每股收益就可增加0.001元,总额为1.83亿元。假如按照这些石油巨头设想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两广试点就是一地一议的)来观察的话,未来这部分对石油巨头来说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利润。尤其是假如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要和国际接轨的话(天然气国际价格大约比国内高30%到50%)。
不过国家西气东输的战略目的,却不是要单纯给哪一个经营环节带来超额利润。这是改变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是为根本改变煤炭作为能源最大宗消费而推广的清洁能源战略。这是历史性的战略。众所周知,天然气是已知价格最为合理的清洁能源。但中国使用天然气的却很少,据BP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核电)比重约3.6%,远低于世界天然气消费比重的24.1%。
从这个战略的角度说,商务部真正启动对中国燃气收购事件的反垄断审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实际上是未雨绸缪地警惕石油三巨头和下游燃气公司的联手,警惕像中石化借道新奥能源布局未来的天然气销售市场。理论上,行业垄断会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能源的相对价格或不能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实际市场需求,从而在长期内影响国家调整能源利用结构的战略意图。
假使新奥收购中国燃气没有中石化的背景,单纯比较两家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能力,新奥能源的收购有些如同小马拉大车。二者资产总额相差近70亿,中国燃气更大些,且中国燃气在授权经营的城市数量和拥有进口资质上更是胜出一筹,新奥能源若无像中石化这样的石油巨头背书,是难以凭一己之力展开全面要约收购的。
假如新奥的收购并非敌意,而是购并双方因为都从事天然气细分市场的专业背景而产生合并的欲望,也应警惕新奥能源和中国燃气的合并体与上游巨头形成共谋的倾向。或许强大的下游天然气分销的专业公司,更有力量约束石油三巨头,但如果上游巨头和下游大佬联手共谋的话,天然气行业同样有可能逐步与成品油的市场结构同质,而将来的天然气价恐怕也会像现在的油价一般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