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集团积极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
来源:国际船舶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 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
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之路;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拉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依海而强是现代化国家崛起的历史轨迹。海洋在人类进步和全球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是自然界主要的地理形态,也是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权理论家马汉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就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近现代的世界性强国和大国,几乎都是海洋大国,可以说,是海洋文明和海洋战略,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大国。从西班牙到葡萄牙,从大英帝国到法兰西,从德意志到俄罗斯,从荷兰到日本,再到美国,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经略海洋,就无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更不可能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大国,甚至,在激烈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有被排挤到边缘的危险,“得海洋者得天下。”
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灿烂的航海文化。我们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且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其中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海洋国土”;不仅有228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而且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海洋运输量占全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的90%。海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海洋强国的战略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发展海洋经济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相比之下,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4国低于50%。对于世界许多贸易大国来说,中国依赖海上贸易的程度更高,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管辖海域内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只有建设海洋强国,才能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海上保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加大力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各沿海国家,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在上世纪就制定了全面开发海洋资源的《美国海洋政策》,开发海洋资源的触角已伸向世界每一个角落,美国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目前无人能挑战。日本的海上力量建设大大超过中国。2007年,越南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海洋经济产值将占越南GDP的53%―55%,海洋经济出口将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0%。这说明,依托陆地开发海洋是当今一种世界趋势,发展海上力量,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走向。
发展海洋经济是打造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而根据《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等在内的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较“十一五”期间翻一番。海洋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是指能够体现我国海洋战略意图,以海洋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能够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涉及我国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范围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重大装备业和深海产业。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开发深远海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现实需要。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创造海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3年5月20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我国首部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预测,“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长速度仍将高于海洋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到2030年,我国海洋船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4.5%”。
三、创造海洋装备中远集团的战略抉择
因海洋而成就的中远集团。伴随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步伐,海洋在对外贸易、改革开放、走向复兴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海洋的召唤和时代的发展,成就了中远集团,中远集团的业务、发展、壮大都与海洋息息相关。
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经过52年的发展,中远集团已经成为以航运、物流码头、修造船为主业的跨国企业集团,多次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13年7月8日《财富》杂志公布了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远集团又以2012年营业收入287.36亿元位列第401位。
中远拥有和经营700余艘现代化商船,510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4亿吨,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港口,船队规模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其中,集装箱船队、干散货船队、专业杂货、多用途和特种运输船队规模实力均居世界前列,油轮船队也是当今世界超级油轮船队之一。
中远集团控制各种物流车辆超过4000台,堆场77万平方米,拥有和控制仓库105万平方米。中远物流在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及境外建立了4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物流服务创造多项业界记录,连续七次蝉联“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比榜首。
中远集团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造船企业、国内领军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和最大的修船企业,在国内多家修造船基地拥有含30万吨级、50万吨级在内的各类型船坞16座,年修理改造大型船舶500余艘,年造船能力840万吨。在海工装备建造领域,中远成功设计、建造了多个世界尖端水平的首制海工产品,其中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井平台“希望1号”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远集团始终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最早的企业之一,也是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
中远集团制定了“2020年发展战略”——核心是打造“国际航运产业集群”的领头企业,打造“全球公司”的中远,最终实现从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为百年中远奠定坚实基础。中远集团正在加快从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变,形成完整的航运、物流码头、船舶工业的全球业务链,朝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
因海洋而发展的中远船务。中远船务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把握海洋机遇、因海洋而发展。
2001年6月,在中远集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整合中远系统南通、广东、上海、大连等地的修船资源,在原有中远集团所属航运企业的航修站、航修厂等基础上,组建了中远船务集团。中远船务集团成立后,牢牢把握了修船产业由日韩及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机遇、蓬勃发展的航运船舶市场机遇、国内海洋经济日趋上升的时代机遇,谱写了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中远船务的发展经验,有五个方面最值得关注:即,成功把握市场机遇、构建高效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人才驱动、积极推动转型发展、激情实干的创业文化。
中远船务成功地把握了蓬勃发展的船舶市场机遇,大力发展修理改装业务,迅速打造成首屈一指的“修船航母”。在船舶市场处于高位时,及时地开展了产品转型战略,由修理改装向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转变,由修到造的产品转型升级,引进培养了建造队伍,获得了一批高价造船订单,成功进军海工领域,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走在了前列,赢得了先发优势。
中远船务“八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富有特色又运转高效,八个统一,既发挥了集团的优势,又避免了所属企业在经营等方面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同时,赋予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较大的自主权。这一管理结构及形成的管理制度,是中远船务成功的重要基础因素。
以人为本的人才驱动战略,是中远船务跨越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善待员工等,让中远船务聚集了大量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队伍。通过“全球引智”,引进新加坡、韩国海工造船专家,通过行业内领先的薪酬,吸引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青年人才。同时,中远船务善待农民工,深入开展农民工党建,创造性地提出“属企化”农民工党建新思路,为农民工建宿舍、建食堂、建活动场所、帮助农民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大力加强安全工作,保护农民工安全,保障农民工权益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这是中远船务较快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战略,不断开拓创新,是中远船务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纯修船,到大型改装;从修理改装到船舶建造,从船舶建造到海工制造,中远船务一路走来,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再造优势,以创新赢得机遇,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大力构建修理改装、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舶配套等具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的复合型业务格局。由低端到高端,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顺应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远船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激情、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文化和“决心、坚持、求胜”的企业信念。中远船务的干部员工始终保持了激情创业的精神,不断超越、高效执行成为企业的显著特征。这种精神让企业在顺境中能够当机立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能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化不利为有利。在日常工作中,高效执行,快速运转,创造优秀业绩。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远船务“特”字上下功夫的堡垒。2008年,在中远船务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远集团领导前瞻性地为中远船务制定了“修造并举,稳步推进,在‘特’字上下功夫”的战略方针,这为中远船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中远船务“修造”业务格局,提出了稳健发展的策略,突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特”,即特色产业、特色优势、特色品牌。
为做好“特”字上下功夫的文章,笔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过中远船务发展的“银杏树战略”模型。银杏树寿命极长、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植物,用银杏树来表述,寓意企业根深叶茂、蓬勃发展、基业长青之意。
在“银杏树战略”模型中,中远船务就像一颗枝繁叶茂、蓬勃发展的银杏树,修理改装业务,就是“树根”,中远船务因修理改装而兴起、而发展,修理改装是中远船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业务,中远船务的修理改装业务具有世界第二船队背景的独特优势,有中远集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修理改装业务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动摇基础,放弃根本。必须进一步巩固、提高,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占领修理改装的中高端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显著优势的品牌效应。
海工业务,如同“树干”,是中远船务发展壮大的支撑,是中远船务业务格局的主体。海洋工程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市场前景好、政策支持大、发展空间广,科技含量高、处于上升期的产业。中远船务已经在海工领域占有先发优势、领先优势。在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既是顺应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大势,在海洋强国战略中振兴民族工业的需要,也是中远船务保持先发优势,乘势而上,铸就一流海工品牌的需要。因此,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务要作为中远船务的支柱业务,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才队伍为根本,以提升管理精益管理为途径,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做细做精,做专做优,做大做强。
造船业务,如同“树枝”,是中远船务业务格局的延伸。造船业务是中远船务成功转型后的重要业务板块,造船业务不仅帮助中远船务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部分影响,而且客观上培养造就了中远船务在建造领域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中远船务系统的精益管理水平。中远船务在造船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战略角度看,因造船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国内外历史悠久的造船企业云集。中远船务在造船领域要形成与百年船厂等实力雄厚企业的竞争力,需要较长的时间。中远船务在造船领域的发展方向,应为特种船。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在“特”字上下功夫的策略和方针,独辟蹊径,走专业化之路,形成造船独特竞争优势。
配套业务,如同“树叶”,是中远船务业务格局的重要补充。配套业务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业务,而是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专业特色强的产业,无论是造船业的配套,还是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都是大有可为。特别是海洋工程配套,几乎是欧美垄断,我国基本处在空白状态,发展空间巨大。配套产业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的专业化之路,在做精做强的过程中,积极扶持,量变引起质变,同样能够培育出中远船务未来的后劲优势。配套企业要像树叶一样,大力汲取阳光雨露,做好配套,做精业务,逐步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在中远船务的发展战略中,处于主体地位,是“特”字上下功夫的战斗堡垒,要集中力量夯实基础,稳健发展,开拓创新,做强做大。做到“领先一步,稳先一步,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前进的脚步”。
1.海洋工程装备的创造决定着中远船务的未来
全球海工装备发展空间广阔。目前海洋石油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3%,预计到2030年,这一占比将提高到45%。从宏观理论和长期性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应该没有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我国将是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来源,从当前消费约860万桶/日,预计到2030年达到1750万桶/日,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据预测,2011-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年均约81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有望从当前的5%-7%提升至2015年20%,至2015年有望达到190亿美元,在2010年30-35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5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海工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5%,对应中国的海工装备市场容量约400亿美元,相当于现有市场容量的11-13倍,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中远船务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中的成果显著。自2006年开始,中远船务科学判断市场周期变化,果断决策实施产品转型升级战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制造领域进军。七年来,中远船务在研发设计、项目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功交付了16个海工产品,包括世界首艘超深水圆筒形钻探储油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作业平台、海洋铺管船、海上风车安装船、穿梭游轮等,实现了由浅海到深海、由油气平台到特种工程船舶的全覆盖,是目前国内设计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型号最多、产品最全的企业。“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希望”系列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已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特征,大型FPSO改装品牌在国内首屈一指。目前,已生效海工项目50个(已开工31个),其中南通16个、大连2个、广东8个、上海16个、舟山8个。
海洋工程装备的创造决定着中远船务的未来。中远集团董事总经理、中远船务董事长李云鹏在“中远船务海工技术研发人员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中远船务在国内已形成先发优势,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SEVAN650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远船务作为中远集团重要的骨干企业,应当肩负起打造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龙头的历史责任。”这一历史责任和前瞻性的企业发展走向,明确地告诉我们:海洋工程装备的创造决定着中远船务的未来。这一判断可以用三个词来说明,即“大势所趋、机遇所在、前途所系”。
大势所趋。“得海洋者得天下”,中国和平崛起,必将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崛起。十八大报告“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推进,国家级海洋经济区的建设,都让海洋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海工产业的广阔空间等,都是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大势”,大势所趋,唯有顺势而为,才能发展成功。
机遇所在。企业的发展,已越来越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在中远船务,海工产业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进军高端制造领域打开了通道,闯出了新路,赢得了主动。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市场机遇转瞬即逝、企业面临市场严峻考验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市场机遇、自身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有所突破,逆境崛起,成就未来。
前途所系。中远船务的前途在海工,修理改装业务是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造船是产能过剩的产业,配套产业体量太小。唯有海工业务,发展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天时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中远集团大力支持的政策。地利是上海、南通、大连、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地的发展机遇。人和,就是中远的文化、中远船务的企业文化和激情实干、能征善战的队伍,是我们的发展战略、策略、政策。中远船务的前途在海工,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海工。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关怀和支持,更使中远人信心倍增,欢欣鼓舞。2013年3月8日,启东中远海工总经理倪涛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江苏代表团讨论发言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中远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李克强也曾指导我们为建造一流海工项目而不懈努力。
2.海洋工程装备的创造需要中远船务人的勇气和智慧
着力在战略。战略解决方向和布局的问题。综合研究国家海洋经济政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远船务的实际,笔者认为:中远船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形象地说,中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就如同一艘承载着“中国梦”的“远洋号”大型飞机,正蓄势待发,展翅高飞。“一体两翼”的海工发展战略中,“一体”是启东中远海工、上海中远船务(上海长兴)、舟山中远船务三位一体,这是一个“机身”,“机身”的重心是启东中远海工,因为启东中远海工已初具规模,呈良好发展态势。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方面,由于上海是国际航运中心,中国舟山群岛新区是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可以很好地综合运用上海、江苏、浙江的优势和政策。“两翼”一个是大连中远船务,一个是广东中远船务,两地要有分工,各有侧重,逐步培育。“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既能充分运用“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三个海洋经济圈”的规划及政策,又切合中远船务目前所属海工涉略企业的客观实际。无论是“体”还是“翼”,都要进一步根据各自的队伍、营销、研发、生产设施和能力、水域条件、原有产品与成果以及国家和地方的规划、布局和政策,统筹兼顾,不断加以研究、深入、细化、培育、发展,使海洋工程装备真正成为中远船务集团的主营业务、主导产业、主攻堡垒。
着重在战术。战术解决具体实施的方法问题。在“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下,发展海工“如何赢得订单?如何做好在手订单?如何保证效益?如何提升竞争力?”必须高度关注海工的经营、生产、管理、创新等战术问题,总结中远船务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经验,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发展海工在经营方面要强化“四个结合”,一是强化经营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二是强化资金与经营工作相结合;三是强化经营总部与各船厂工作相结合;四是强化经营与“三业并举”下的专业化实施相结合。海工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为:订单是硬道理,交付是硬实力,降本是竞争力,创新是源动力。也就是在发展海工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千方百计赢订单,集中力量保交付,降本增效提效益,科技创新促发展。这是由于海洋工程装备投资大,装备作业环境和条件恶劣,环境保护的要求严格,技术要求和个性特点明显,因而风险大、周期长,船东选择厂家时必须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过得硬的产品。为此,业绩和管理是考察的重要依据,确保成功交付是硬实力、硬道理。
着眼在战斗。“战斗”重点关注过程实施的问题。着眼在“战斗”,就是要发扬“激情、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做到:激情不消退,实干不空谈,创新不止步,勇于担当,争做领跑者。强调“战斗”,是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海工市场的竞争高手云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工产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人才、科技、管理等方面,需要我们大力赶超。同时,海工产业从业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抢抓机遇,方能有所作为,否则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强调“战斗”,就是要鼓实干激情、创实干载体、兴实干作用、重实干考核,实绩论英雄,实干促发展,亮剑在战斗,永不懈怠,永不止步,超越自我,奋勇前行。
着足在战胜。“战胜”才是目的,重点关注结果问题。就是要秉持“决心、坚持、求胜”的企业信念,树信心、重过程、要结果。海工产业是高风险、高投资、高难度、高回报的产业。每一项海工产品的成功交付并非易事,每一个海工产品订单的赢得和交付都是一大考验,如果没有最终的交付和良好的效益,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全体员工,系统上下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始至终围绕“打胜仗”的结果,“全部心思要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要向打仗用劲”,“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抢节点、控风险、降成本、保安全、创效益。对于中远来说,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最终“胜出”的目标是“建设一流海工企业,建造一流海工产品,建立一流海工品牌”,“三个一流”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必须从当下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