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设备“青春常驻”的奥秘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梅山矿业公司井下400多米深处,有一台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进口采掘机。近20年来,这台机器的年采矿量始终位居国内同类设备的前列,而国外同类产品的使用寿命不足10年,今年5月,它再次创下了单…
目前,梅山矿业共有49台进口采掘设备在井下服役,品种涉及18个类别。为确保这些“洋设备”正常运行,仅进口备件一项所需费用,每年就高达1400万元。为使“洋设备”装上国产化专制零部件,几年前,梅山矿业实施了项目化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项目正式确定之后,梅山矿业对引进设备的性能、结构、材料等相关要素,进行了“兜底”了解,对每一个备件进行自主研制,比如对采掘机铲斗的制造,首先将其各个环节细化成闭环管理中的测绘、制造、试用、改进等具体路径予以实施。铲斗成型后,不但在地面上进行了技术性能考核与验收,还在井下深处实施了实物装机及跟踪记录。最终,集梅山矿业员工自主创新智慧的铲斗,成为了进口柴油铲运机的最新“标配”,不仅机械性能指标完全符合操作要求,而且实现了低成本制造。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梅山矿业进口备件的国产化制造,已发展到公司——部门——车间——班组的“垂直”管理体系,促进了国产化备件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闭环。制造方式也由纯机械手段升格为机电仪一体化实施,备件制造精度及寿命周期,均可与进口原装件媲美。
今年一季度,梅山矿业选矿厂新引进的两台破碎机,几乎每天工作时都发生漏油现象。一天间几十公斤润滑油无故消失,不仅使油耗直线上升,还形成了地面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还影响了设备正常运行。操作班长顾顺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他对破碎机中的内止口实施“外科”手术,巧妙地在内止口侧面开了一个小孔,将设备外漏的油通过小孔回流到机腔内。改造完毕后,效果非常明显,即使设备高速运转,油料也不会飞溅或溢出来。
如今,自主创新在梅山矿业已蔚然成风。现在,每天下午3点至4点,采掘车间所有班组都在进行一项活动,即“自主创新学习一小时”。在这项已固化的活动中,员工话题始终围绕国产化设备展开,从问题现状、技术瓶颈、图纸转化、方案研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还包括同类创新成果的分析与共享。
进口柴油铲运机启动系统由继电器控制改为PLC技术,就是梅山矿业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实践的产物。这项成果实施后,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进一步拓宽了国产化备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