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举行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4月22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协办的2021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
4月22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协办的“2021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举行。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发布会并表示,IMF不久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报告也谈及当下各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各国、各地区、各省份经济复苏状态存在差异。他引用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的话,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希望给大家一个公平、平等的机会,通过政策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经济复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在开场致辞中说,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而2021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进一步上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作为复苏前景良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IMF在报告中指出,各国之间和一国内部在经济复苏速度上的明显差异可能导致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并在缓解气候变化、推动数字化和限制跨境利润转移等经济政策方面与世界各国展开密切合作。
IMF驻华首席代表 Steven Barnett指出,本次《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最重要的主题是今年经济增长复苏,但世界经济还面临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包括不同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经济恢复的不同步。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各国通胀情况也是重要主题。希望把新冠危机转化成经济复苏机会,打造面向未来的经济版图。要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必须有工具保障,对碳定价机制进行调整、对绿色金融采取激励措施,以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不平等和返贫问题是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宏观问题,危机爆发后各国出台多种财政金融安排,IMF也对受困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并计划将价值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给其成员国。各国通胀压力相对可控,发达国家政策透明和新兴市场更稳健的政策框架提供政策溢出效应的缓冲期。
IMF驻华副代表李鑫就亚太地区经济展望发表演讲。他提到,亚太地区经济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但整体呈不平衡态。根据基线预测,亚太地区整体在2021年将会增长7.6%,其中,中、印两国在2021年经济增长预计分别达到8.4%和12.5%。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总体修正偏积极;但仍存在疫情反复的一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
对亚太地区经济复苏的政策建议包括:(1)让疫苗接种、就业机会更公平;(2)政策取向差别化,帮助、引入有活力的企业进入市场;(3)重启贸易改革以支持增长;(4)支持向绿色增长的转变。
IMF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 Sonali Das远程演讲时表示,此次疫情较过去可能有一些独特的传导机制,进而导致疫后资金的错配及资源分配的失衡。从中期产出看,根据历史经验,经济衰退后大多数国家不能完全恢复。虽然个别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从生产网络角度看权重并不高,但仍有较大的溢出效应。这次疫情使得中期产出增长预测由过去的4%下调到3%,比较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对金融行业的打击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总体来说,平均收入水平、经济部门结构、财政政策、应对规模有助于解释各经济体表现的差异。无论是从目前所受影响,还是从疫苗接种情况、后续政策空间预期看,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前景均弱于发达国家,会遭受更加长期的持续伤害。从长期看,这种对行业的冲击主要还是由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损失所驱动的一种深度衰退。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特别是在接触密集型行业。重点关注未来长期损失的传导渠道,并相应地提供应对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演讲时着重分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四大机遇。第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是全球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稳定会使全球局势稳定,两国政府应着力改善双边关系。第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改革最重要的标志是让人有积极性和干劲,核心是市场化。第三,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中低收入群体。“十四五”时期低收入群体收入要翻番,迈入发达国家最低门槛可以实现。第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资源无法支撑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使中国迈向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发布会并表示,IMF不久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报告也谈及当下各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各国、各地区、各省份经济复苏状态存在差异。他引用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的话,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希望给大家一个公平、平等的机会,通过政策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经济复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在开场致辞中说,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而2021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进一步上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作为复苏前景良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IMF在报告中指出,各国之间和一国内部在经济复苏速度上的明显差异可能导致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并在缓解气候变化、推动数字化和限制跨境利润转移等经济政策方面与世界各国展开密切合作。
IMF驻华首席代表 Steven Barnett指出,本次《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最重要的主题是今年经济增长复苏,但世界经济还面临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包括不同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经济恢复的不同步。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各国通胀情况也是重要主题。希望把新冠危机转化成经济复苏机会,打造面向未来的经济版图。要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必须有工具保障,对碳定价机制进行调整、对绿色金融采取激励措施,以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不平等和返贫问题是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宏观问题,危机爆发后各国出台多种财政金融安排,IMF也对受困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并计划将价值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给其成员国。各国通胀压力相对可控,发达国家政策透明和新兴市场更稳健的政策框架提供政策溢出效应的缓冲期。
IMF驻华副代表李鑫就亚太地区经济展望发表演讲。他提到,亚太地区经济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但整体呈不平衡态。根据基线预测,亚太地区整体在2021年将会增长7.6%,其中,中、印两国在2021年经济增长预计分别达到8.4%和12.5%。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总体修正偏积极;但仍存在疫情反复的一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
对亚太地区经济复苏的政策建议包括:(1)让疫苗接种、就业机会更公平;(2)政策取向差别化,帮助、引入有活力的企业进入市场;(3)重启贸易改革以支持增长;(4)支持向绿色增长的转变。
IMF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 Sonali Das远程演讲时表示,此次疫情较过去可能有一些独特的传导机制,进而导致疫后资金的错配及资源分配的失衡。从中期产出看,根据历史经验,经济衰退后大多数国家不能完全恢复。虽然个别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从生产网络角度看权重并不高,但仍有较大的溢出效应。这次疫情使得中期产出增长预测由过去的4%下调到3%,比较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对金融行业的打击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总体来说,平均收入水平、经济部门结构、财政政策、应对规模有助于解释各经济体表现的差异。无论是从目前所受影响,还是从疫苗接种情况、后续政策空间预期看,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前景均弱于发达国家,会遭受更加长期的持续伤害。从长期看,这种对行业的冲击主要还是由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损失所驱动的一种深度衰退。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特别是在接触密集型行业。重点关注未来长期损失的传导渠道,并相应地提供应对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演讲时着重分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四大机遇。第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是全球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稳定会使全球局势稳定,两国政府应着力改善双边关系。第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改革最重要的标志是让人有积极性和干劲,核心是市场化。第三,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中低收入群体。“十四五”时期低收入群体收入要翻番,迈入发达国家最低门槛可以实现。第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资源无法支撑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使中国迈向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