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阳市11家钢企将整合为4家
来源:中国冶金报社|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河南安阳市政府发布精品钢及深加工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安阳市钢铁企业重组整合、装备产能置换、环保提标改造基本完成。优特钢比重达到3…
近日,河南安阳市政府发布精品钢及深加工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安阳市钢铁企业重组整合、装备产能置换、环保提标改造基本完成。优特钢比重达到30%以上,企业数量由11家整合为4家,形成功能完备的原料保障、冶炼、轧材、精深加工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
到2025年,安阳市钢铁行业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成,炼铁高炉达到1200立方米以上、炼钢转炉、电炉分别达到120吨、100吨以上,同步匹配先进的烧结、炼铁和轧材设备,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优特钢比重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
据报道,9月5日,安阳副市长田海涛一行赴安阳市龙安区、殷都区,对安阳市钢铁和铁合金产业园区规划选址工作进行调研,田海涛指出,钢铁产业和铁合金产业是安阳市工业经济的传导产业和重要支柱,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安阳市钢铁产业和铁合金产业的整合重组、转型发展,奋力实现精品钢及深加工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
意见全文如下——
01
产业基础
目前,安阳市钢铁冶炼企业11家,其中长流程联合冶炼企业共6家,分别是安钢、沙钢永兴、凤宝、亚新、新普、汇鑫;独立炼铁企业3家,分别是博盛、鑫源、林钢;短流程炼钢为博鑫1家,短流程铸造生铁企业林州合鑫铸业1家。主要产品有建筑用高强线棒材、优质机械用钢、管材、热轧卷板和冷轧薄板。2017年底,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648万吨、1754万吨、1677万吨,占全省产能三分之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1亿元,占全市比重31.7%。已形成了炼铁、炼钢、轧材、钢铁精深加工、冶金辅料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02
发展目标
2020年:企业重组整合、装备产能置换、环保提标改造基本完成。优特钢比重达到30%以上,企业数量由11家整合为4家,形成功能完备的原料保障、冶炼、轧材、精深加工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
2025年:行业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成,炼铁高炉达到1200立方以上、炼钢转炉、电炉分别达到120吨、100吨以上,同步匹配先进的烧结、炼铁和轧材设备,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优特钢比重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
03
发展路径
根据目前安阳钢铁企业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比重低、高耗能高排放等特点,同时考虑钢铁当前应用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安阳钢铁产业要实现钢铁产业、钢铁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升级发展。在企业方面,积极引导减量化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在产品方面,立足于优化产品结构,钢铁企业要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定位上求“高”、求“特”、求“精”,不断培育壮大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特色产品,逐步改善品种结构,拓展盈利空间,实现品牌效应;在产业链方面,立足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钢铁产业尽量向下游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形成多个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渗透,并以此带动全市下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路径1:整合提升装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减量置换,新置换的冶炼装备炉容以工信部门批复的置换方案为准。
第一步:水冶区域,鼓励企业采取股份合作或收购方式,将现有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等冶炼装备置换为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装备;林州陵阳镇,鼓励企业将现有炼铁高炉实施减量置换,重点填平补齐高端管材上游原料配套不足短板,为实现高端管材规划目标夯实基础。现有铸造生铁装备主要考虑为本地汽车零件部企业原料配套;汤阴宜沟镇,鼓励企业将现有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等冶炼装备实施减量置换。推动后端轧材系统改造升级,加快现有低端建筑用材向优质板材转型升级。
第二步:在第一步整合升级基础上,重点支持殷都区辖区内钢铁企业进行再整合再提升。采取“股份合作”或依托一家实力强的企业进行收购,具体模式由殷都区按照市场机制研究确定。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对炼铁高炉、炼钢高炉进行置换,在安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河南省优特钢生产线。
路径2:构建五大链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鼓励的重点方向,围绕打造河南省精品钢基地,全力推进钢铁产业向下游延伸,着力构建五大精品钢产业链:
一是精品薄板产业链。充分发挥目前已形成的热轧、冷轧先进工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要求,拉长薄板产业链,进一步丰富完善品种结构,构建热轧卷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和热轧带钢、取向硅钢、电工钢产业链,推动现有产品向家电板、汽车板、电工钢板(带)转型升级。实施常化酸洗、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机组项目,进一步延伸板材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钢铁薄板项目,丰富汽车结构件、汽车薄板、集装箱板、彩钢板及家电板等优质薄板品种,建设国际先进的超薄带生产线,以无取向硅钢、不锈钢带钢和汽车用板带为主产品,形成40万吨超薄带产业链。
二是高强结构钢产业链。依托现有中厚板生产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下游企业技术对接,构建中厚板、高强钢结构建筑、钢结构门窗和汽车大梁钢、汽车型材产业链,推进中厚板材向建筑结构钢和汽车轻量化用钢转型升级。立足轻量化、高端化、绿色化,大力发展“耐锈蚀、免涂装、减薄降耗”为主要特点的耐候钢等新一代钢铁材料,开拓建筑、车辆、桥梁、塔架等应用市场,持续优化高强钢拉杆、高强锚杆、高强风能锚栓、高强建筑用钢筋(箍筋、主筋)等高强新材料生产工艺,进一步扩大高端品种应用领域。规划建设百亿元级装配式钢结构产业小镇,建成全国最大的百亿级装配式钢结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贸易基地。
三是高端管材产业链。进一步优化提升特钢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增强深加工能力,构建优质管坯、毛坯管、高强油井管、耐蚀油套管、高钢级管线管、高压锅炉管、液压支柱管、轴承管、热扩车桥管、转向柱、附车架等高端管材和耐磨棒(球)、阴(阳)极材料等高能材料为主体的高端产品体系,推动企业由原料产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持续增强深加工能力,构建汽缸套管、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管、结构用无缝管、船舶用无缝管、轴承用无缝管等高能材料为主的高端产品系列。
四是优质棒材产业链。鼓励企业装备大型化、现代化改造,重点发展系列棒材优质产品。围绕做精做专圆钢棒材,构建优质毛坯、圆棒、优碳钢、冷镦钢、合金弹簧钢产业链,建设以高档建筑用材、汽车用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品种的200万吨棒材产业链,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优特钢生产基地,推进现有棒材向优质化升级。推动西部钢铁企业整合,建设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的优特钢大型钢铁集团。
五是优质线材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纳入国家推广目录的机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战略合作,构建热轧线材、冷轧设备制造、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高层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用材产业链,尽快形成500万吨深加工能力。加快国内外生产基地布局步伐,建成国内最大的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生产基地和总部基地,鼓励企业上市。建设焊丝钢、弹簧钢丝及钢帘线为主要品种的高速线材生产线。
路径3:调整产品结构。围绕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钢铁企业向“专、精、特、高”方向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开展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特殊钢材料基础研究,建立以夹杂物控制和利用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洁净精炼与特种熔炼技术原型,探索均质化凝固新原理,发展特殊钢材料设计、制备加工与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特殊钢生产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提升生产工艺。围绕薄带铸轧短流程,系统研究凝固与成形工艺、组织演变原理、第二相析出行为及强韧化机理,突破铸辊和侧封板长寿命化、水口结构优化和薄带板形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铸轧薄带全线控制系统。针对特厚板冶炼和连铸,研究改善偏析、控制铸造组织均匀性关键技术,形成特厚板连铸工艺路程。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目标。
三是推广智能制造。将信息技术融入钢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产品性能中,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以及增量制造,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发展钢铁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四是构建服务型钢铁。第一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资源提供服务。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与钢铁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深加工;第二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能力提供服务。以钢铁产业链为起点,向服务业产业链拓展,发展围绕钢铁工业的服务业;第三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立足钢铁产业现有产业链条,对钢铁产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构,大力发展钢铁服务业,将钢铁行业生产要素转移至服务业,降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
路径4:优化空间布局。针对当前安阳市钢铁企业布局分散、要素共享度低、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实施产能置换后,推动水冶区域现有企业向安阳县产业集聚区集聚。原厂区腾出的发展空间,按照殷都区和水冶镇城镇规划功能布局发展相关产业。构建殷都区、林州陵阳、汤阴宜沟“一区两点”钢铁产业空间布局。
路径5:推动绿色发展。随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深入实施,循环化、节能化、清洁化、绿色化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基础性约束门槛。一是推动实施产能置换的改造升级项目采用最先进的装备工艺技术,对污染治理、综合回收利用等配套工程进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二是加大对现有钢铁企业运行装备的环保治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投入,提升污染物和废弃物治理标准,从根本上破解环境保护瓶颈制约,推进全市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