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能置换内藏玄机,破解之道有两招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18年是去产能“攻坚之年”,能否确保产能置换不走样,事关去产能的成败。对占据去产能半壁江山的钢铁行业而言,虽然今年去产能任务量仅为去年一半,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去产能难度丝毫…
2018年是去产能“攻坚之年”,能否确保产能置换不走样,事关去产能的成败。对占据去产能半壁江山的钢铁行业而言,虽然今年去产能任务量仅为去年一半,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去产能难度丝毫未减,不可盲目松懈。要一鼓作气做好优进与劣退的“加减法”,产能置换的“闸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扎牢篱笆、长效治理,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些政策信号?在对宏观任务进行的微操上,又需要哪些细化?
产能置换是我国工业产能治理措施的革新,也是目前我国用来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措施。钢铁行业里的产能置换,本质上是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置换,是对钢铁产能过剩区域产能的一种置换。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地区的部分钢铁产能转换成其他产能,或将一个地区的部分钢铁企业转换成其他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关停了之。不能仅仅理解为量上的增减,如果去掉了过剩产能后产品质量还停留在中低端,就失去了去产能置换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集中在去除过剩产能上,还要把创新放在优质产能的同步提升上,优进与劣退要同步进行。
去产能成果显著
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置换进度明显加快。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8日,国内16个省份公布的54个产能置换项目,共涉及到置换前炼铁产能9098万吨、炼钢产能10149万吨,置换后炼铁产能7834万吨。如果产能置换项目全部实施,将化解炼铁产能1264万吨,炼钢产能1056万吨。通过产能置换有望成为未来2~3年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年初至2017年12月25日,参与钢铁产能置换的企业共72家,其中云南省最多,达14家。随着钢铁低效产能和落后产能的退出,粗钢产能利用率大幅回升到75%以上,将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钢铁去产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地条钢”产能被强制退出市场,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十三五”的前两年,钢铁完成去产能已超过1.15亿吨,距离“十三五”1.5亿吨的上限目标,还剩几千万吨的规模,预计2018去产能任务2500万吨。河北省今年至少要去除600万吨到700万吨钢铁产能,其余省份实际上也没剩多少。但问题是不排除仍有一些企业有可能通过产能置换增加产能,也可能会虚报一些产能,地方政府宁愿为这些企业背书而违背国家规定。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2018年去产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猫腻和水分。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12月以来,国内已有超20家钢企发布产能置换方案。目前,山东、安徽等省份也已开始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允许企业按照自愿、有偿、真实原则,通过协议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在省内外开展产能置换指标交易。2017年8月7日,福建省宁德市青拓集团与河北省保定市奥宇钢铁两家钢铁企业联手推动了全国首例钢铁产能跨省域置换。此次跨省置换,预计将推动青拓集团特钢新材料90万吨400系不锈钢项目及系列产业链共6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82亿元。钢铁产能有一些是交叉的,现在原则上应该不会让这些产能重新上,可能会转移到西南、西北等地区。
政府严禁建设新增钢铁产能项目,但允许产能置换淘汰低效设备,新上项目运转效率更高。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此前,几度陷入了“项目越限越多、产能越关越大”的怪圈,国家出台的有关钢铁产业的明文规定和政策,反而可能成了依法依规建设钢铁项目的“尚方宝剑”,违规产能大量增加。2018年能否控制住产能置换,踩住“刹车”事关去产能的成败。否则,前期去产能的成果很可能就会被各种明目置换的产能所吞噬掉。
产能置换的困局
产能置换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及利弊?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把自己的资产保留了,可以通过迁移继续经营下去,有利的因素是经营保留了,地区产能合理规划了,减少了重复建设,遏制供大于求的不良竞争,企业的经营情况会好转等。但是,最近工信部对地方公告的一些产能置换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审理,目前各地的产能置换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用以置换产能的范围不清晰、不明确,存在一些地方打擦边球的现象。目前在钢铁产能置换方面没有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的比例要求,普钢特钢产能折算系数差别较大等问题。有的将已列入去产能任务,已享受过国家政策支持,已经超过国家明令淘汰期限的落后产能,甚至铸造产能用于钢铁产能指标置换。国家总的产能并没有减少,只是从这里迁移到了那里,产业也没有升级,我们国家目前总的产能是过剩的,所以这样是治标不治本。但从辩证角度来看,产能置换导致实际产量高速增长。这是因为,被置换的落后产能本来有效使用率低,或者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而新建项目一旦投入生产,很快达到满负荷生产,或者超负荷生产状态,最终产量数倍增长,这是我国钢铁等行业屡次压产又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产能置换比例上,很多没有按规定执行。在置换比例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继续执行不低于1.25∶1的要求,其他地区由等量置换调整为减量置换。企业生产什么品种是企业行为,政府没有权限管理。政府关心的是炉容,控制产能主要是控制炉容,而现在很多地区在操作过程中就把置换玩成了一个数字游戏。为规范置换比例的计算,避免出现玩“数字游戏”现象,工信部对用于计算置换比例的产能换算表进行了调整,要求各企业进行退出产能与建设产能都要用这套换算表进行计算,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最后,普钢、特钢的产能转换问题。由于同样的炉子对应的普钢、特钢产能数量不同,对应的普钢产能大一点,特钢产能小一点,部分企业就以新上特钢产能为由进行折算新增产能。新办法有望2018年落地,解决“产能边减边增”这一问题。比如,淘汰一座100吨的炉子,对应的普钢是100万吨,特钢假设是40万吨,有些企业就说我能不能淘汰一座普钢炉子,上两座特钢炉子。不知道这种理由怎么能讲得过去,地方如果存在这种问题的话,要及时改正。
重新修订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考虑到过去部分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存在将已关停多年的“死产能”作为置换产能,导致置换形同虚设,《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在实施产能置换中四类产能不得作为置换产能,包括2015年及其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同时,装备必须在各地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钢铁产能真正降下来。2018年1月8日,工信部出台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而新的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将进一步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产能的收缩将成为常态,产能利用率提高的大趋势下,钢企高盈利具有可持续性。
新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将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严控新增产能再升级。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工作要做到“三防”。一是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加强对已拆除设备地条钢企业的监管,设立举报平台、加强监督,明确地方相关部门的责任。二是防止“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实施分类处置,加快整体退出、关停出清、重组整合。三是防止不符规定不达标企业坚持生产,之前遗漏的钢企或其内部不合规产能尽量去干净。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综合施策,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任务。
2018年继续减量置换,或采取“负面清单”式不定期督查。预计今年钢铁去产能更倾向于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去掉一部分产能,比如在环保加码、去杠杆的同时,之前保持良好盈利的钢厂肯定能生存下去的。相反,无法适应新环境、新变化的钢企自然会逐渐被淘汰。国家对不合规产能的监管不会放松。产能置换必须要坚持,否则下一步的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包括搬迁改造等问题就很难推进。同时,这也是控制新增产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新的产能置换将有利于调整钢铁产能的地域分布结构与流程结构。现在钢铁产能过大、钢铁企业过度聚集的区域,考虑到环境容量、消费需求等因素,应该有序地向区域外转移产能。新的产能置换将可能出现的一个趋势是,调整钢铁流程结构,鼓励长流程向电炉短流程转变,废钢将大幅替代铁矿石。此前的产能置换更多地着眼于解决钢铁产能“北重南轻”而钢材消费“南重北轻”的地域不匹配,而未来还将更加注重引导不同工艺流程的置换。不过在产能置换的过程中,并非什么产能都可以置换,也并非产能可以不受控制。产能置换符合国家的去产能政策,新增产能必须是现有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河北、山东、江苏等产钢大省必须减量置换。
强化过剩产能跟踪治理
大数据已成为监测社会经济运行最有力、高效的现代工具之一,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改进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风险预警,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笔者认为,在治理“产能置换”中,要利好大数据技术。
第一,利用大数据建立过剩产能行业的监测监控体系。应强化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合经济运行相关的国家宏观数据、产业中观数据和企业等各类微观数据,加以挖掘、整理和分析;完善产业产能监测统计制度,建立过剩产能信息预警机制,对重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实现数据监控、数据决策和数据治理,为置换产能提供决策依据。为此,工信部将搭建全国产能置换指标供需信息平台,并探索建立全国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平台,真正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职能交给市场。
第二,建立钢铁产业产能运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搜集分散在不同经济部门的运行数据,以及与产能过剩相关的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产能置换情况等的有关数据,对碎片化的海量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分析、挖掘应用,准确裁定过剩产能的增量、存量和淘汰量,为下一阶段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打下基础。
第三,建立政府部门、产业行业和企业等微观部门的大数据库。建立数据开放、透明的长效治理机制,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的追踪体系,规范大数据的统计标准体系,以及建立“产能置换”责任追究机制。切实通过精准的数据决策和数据管理,准确把握产能过剩部门的经济运行态势,为各级政府领导化解产能的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和预警信息;同时也为经济管理部门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有力参考。
总之,当前钢企转型的大趋势已经形成,钢材产品集中度将继续提高,转型、合并、产品升级将迎来有序发展。未来5~15年,笔者认为第一个风向是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不要再盲目的重复建设;第二个风向是国家开始合理配置区域产能,以后产品的大幅跨区域流动会减少,以前的跨区域恶性竞争也会减少,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有所改善。因此,要在采取必要行政手段的同时,利用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标准,按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办事,形成化解和防止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