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合钢改革启示录:204万吨炼钢产能何以平稳谢幕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静静矗立的高炉,见证过繁忙与喧闹,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1956年,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的前身合肥钢铁厂动工。当年这家省属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曾经承载过无数合肥人的骄傲和梦想。 …

 静静矗立的高炉,见证过繁忙与喧闹,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1956年,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的前身合肥钢铁厂动工。当年这家省属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曾经承载过无数合肥人的骄傲和梦想。

  “当时,听见高炉炉顶打开后高炉放散的声响,心中隐隐有一种不舍。”8月30日,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徐劲松说。

  60年风雨兼程,位于合肥东大门的这片土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宁静。

  而10多公里外的合肥循环经济园内,马钢(合肥)板材公司新上马的板材镀锌生产线,正在加快建设。

  过剩产能如何有序退出?

  ——“不因包袱重而等待,不因困难多而不作为。”思想统一是前提,企业主动是关键,政府支持是保障

  “是停产,而不是检修,这意味着4000多名员工要结束在公司的职业生涯,全体职工都经历着巨大的思想波动。”谈及关停时的情形,徐劲松坦言,这是当时面临最大的压力和挑战。思想状态波动,精力难以集中,工作容易出差错,“比如公司的一位司机师傅,从市内到马钢(合肥)板材公司这段路几乎每天跑一趟,但那几天竟然跑错路。”

  钢铁企业冶炼生产,涉及到高温、危化品、放射源、危险介质等多种风险,关停过程在技术上存在着特殊的复杂性。以3座生产高炉来说,他们需要逐一关停,但停了一座,动力介质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必须重新令其保持平衡,否则就会造成安全风险。

  一方面,停产工作需要处处精细为重,另一方面,职工正在经历停产带来的思想焦虑。如何确保安全平稳关停,成为一道突出难题。

  关停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并且一直在生产经营的老企业,无论从决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面临诸多这样的两难困境。这就更需要摆脱思想上的犹豫观望,保持定力和耐力。

  “不因包袱重而等待,不因困难多而不作为。”合肥市委改革办在相关报告中指出,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去产能带来的重要改革启示就是,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

  2006年5月,该公司由马钢集团重组原合钢集团成立。“当年即实现盈利2000万元,并且一直到2014年都处于盈利状态,合肥新桥机场、高铁南站、地铁1号线至3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都使用了我们的产品,公司员工一直引以为豪。”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文宝说。

  仅从经营指标来看,似乎并非“非关不可”。但就钢铁行业发展大势而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重点领域。关停该公司冶炼及相关配套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省城的快速发展,该公司冶炼生产线附近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由于公司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环保达标“吃力”,已经被列入全国钢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尽管去产能会带来阵痛,但晚去不如早去,被动不如主动。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冶炼产能彻底关停,涉及到的全部资产和人员由合肥市全面接收。

  “严格执行环保、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国务院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

  关停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冶炼产能与这一政策精神高度契合。提前近3个月实施关停,更充分体现了我省在钢铁行业去产能上统一思想、自我加压、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果断。

  在这一过程中,合肥市和马钢集团主动沟通对接,确立了“依法依规,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安置职工、确保社会稳定”原则,围绕冶炼产能安全关停和接收、职工妥善分流安置等重点难点,深入研究,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保障企业自主决策权”,省政府提出的这条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马钢(合肥)钢铁公司提出了“安全第一”的停产总要求。马钢集团调集全集团专家和技术力量,先后6次对停产方案进行论证完善。2015年12月19日,停产方案实施,并提前完成安全停产任务。

  如何消除员工队伍思想波动对于安全停产的影响,是对合肥市、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的直接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级干部和管理团队的带动作用。”徐劲松说,面对企业关停,从某种程度上说,干部队伍的落差最大。但关键时刻他们尽最大努力排除思想干扰,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对生产线关停制定了细致方案,并逐一对照实施。

  王文宝说,面对相同境遇,干部和管理人员能够站出来,冲在前面,体现了讲奉献、顾大局的精神和情怀。在分流安置中,管理团队尽管自身“前途不明”,但还是利用春节假期向职工解读安置政策和方案,对职工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坚持企业主体的同时,发挥政府主动作用,是积极有序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保障。

  合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马钢(合肥)钢铁公司职工分流安置专题工作会议达20余次,提出市属国有企业招聘、公益性岗位安置等10种安置途径,在职工分流安置保障上的支出超过22亿元。市有关部门组成现场工作组,召开职工座谈会80余场次,对安置方案进行座谈、解读,每天接待职工咨询数百人,连续工作长达半年时间。

  合肥市国资委法规处李晓方是工作组成员。“今年春节都是在马合公司过的。”他说,大家几乎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白天广泛接触干部职工,晚上将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汇总分析上报,供决策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仅相关工作方案的草稿,就足足装了两麻袋。”

  2015年12月19日,公司关停冶炼产能工作启动,短短5天内,3座生产高炉、2座转炉和棒材、线材生产线相继实现安全停产,加上之前已经停产的1座高炉、1座转炉和唯一的焦炉,累计淘汰炼铁产能160万吨、炼钢产能204万吨、焦炭产能30万吨。

  分流职工如何稳妥安置?

  ——“先挖掘、后放水”“确保职工有选择余地”。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分类施策、有情操作,最大程度保障职工利益

  “很多人手机里还保存着公司最后一座高炉停产时的照片,当时很多人都流出眼泪,大家心情都很复杂。”如今已经供职于合肥供水集团二水厂的王昀说。她曾担任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制造部检测室主任助理,协助管理100多名员工。“现在,兄弟姐妹们逐步适应了新的岗位,经常还在朋友圈内‘秀’下工作状态,我真心为每个人的进步感到高兴。”

  “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政府7月30日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强调,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的原则,分类有序施策,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去产能中共有4838名职工需要进行分流安置。“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合肥市政府在该公司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指出,职工分流安置以岗位安置为主,明确“先挖渠、后放水”的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在市属国有企业以及公益性岗位上挖掘出5000多个岗位供职工选择。

  除内退和重疾保障员工外,这一岗位数量已经超过需要就业的人数,从而确保职工有选择余地。

  “很多市属国有企业目前都在控制员工规模,但大家从大局出发,把接收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承担起了这份社会责任。”李晓方说,“分流安置的具体工作安排,更突出了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的原则。”

  为让职工能最大程度了解新岗位,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合肥市国资委要求各家招聘单位制定招聘方案、组织专场招聘,阳光操作,甚至对各家单位设在现场的展板内容和规格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原本规定的选择期限是半个月,但很多岗位都延长至一个月,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各单位拿出的岗位如果没有招满一律不准提前撤场,最大程度保障职工的选择权利。

  职工们的困难和困惑往往是具体而微的。

  47岁的董永葆原来是钢轧厂机修副作业长,退伍军人出身,勤于钻研、技术过硬,在岗位上干得得心应手。“关停时,心里真的很慌。很多岗位更欢迎40岁以下的人,我年龄不占优势。”他说,后来,马钢(合肥)板材公司对像他这样的45—50岁之间的职工和技术人员全部予以吸纳和安置,让他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每一类职工的诉求都不尽相同。为此,合肥市、马钢(合肥)钢铁公司采取分类施策,努力让职工“对号选择”:以财政托底,提供公益性岗位,接收内退和重疾员工;针对“4050”以上职工的现实状况,在保障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针对重病歇岗等群体历史贡献和特殊困难,相应提高保障标准,解决困难群体的后顾之忧;对劳模、工伤、生活困难等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置,确保不出现“零就业”家庭。

  “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和有情操作并重,特别是分类施策,更要求在政策界限把握上依法依规,在操作中做到公开公正。”李晓方介绍,分流安置中,内部退养、重疾保障人员以及各批次招聘与安置均张榜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公平公正的操作流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职工利益。

  全新岗位如何尽快适应?

  ——从被动安置走向主动融入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既需要职工以积极心态主动适应,更需要全社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帮助分流职工尽快找到归属感

  谭全学曾担任马钢(合肥)钢铁公司政工部党建室主任。由于职工分流安置坚持“先职工、后干部”,她一直到6月中旬才来到新单位——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报道,担任该集团人力资源主管。

  “新单位,新岗位,心里挺忐忑的。”谭全学说,但第一天到办公室时,看到同事已经将她的办公用品和工作证都准备妥当,一下子就被温馨和包容的氛围感动了。

  “让去产能中被分流到新岗位的职工,尽快从被动安置走向融入,是不容忽视的‘最后一公里’。”李晓方说,分流安置的职工虽然找到了新岗位,但如果长期不适应,不能融入到新的工作状态中,既不利于职工个人发展,也可能在孤立状态中产生新的矛盾。

  合肥市国资、人社等部门组织相关企业和单位召开了近40场座谈会,反复强调分流安置的职工长期在钢铁行业工作,到新岗位后,无论是工作状态还是生活状态都发生很大变化,需要给他们足够的适应期。作为接收单位,更要主动作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工作、新岗位。

  合肥供水集团共吸纳了50名马合公司职工。“集团专门成立了由董事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从招聘、培训到上岗的每一环节都进行细致安排,充分尊重个人意愿。”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冠军说,公司特别要求全体员工不要提“安置人员”,淡化分流安置的色彩,让这批新入职员工尽快融入新岗位。

  从目前情况来看,他们职业素养较高,工作敬业,对新岗位认可度高。在业余时间里,不少人还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全民健身、户外拓展活动。积极向上的心态,正在让他们尽快适应新角色。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虽然新组建不久,但也积极参与到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中。“我们一共拿出了5个岗位。”该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尽管招投标工作专业门槛较高,对钢铁企业员工来说“跨度”很大,但这只是分工的不同,不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差别。只要有拼劲,肯学习,完全可以逐步适应。

  32岁的刘冬松曾任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炼铁厂制造室主任助理,通过双向选择,今年6月他成为该集团业务部门的一名主管。

  “制作标书、开评标,这些工作对我来说,既有挑战性,也有吸引力。”刘冬松说,入职以来,他除了接受上岗培训,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操作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项目流程,正一步步地熟悉和适应新岗位。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后,市国资委的领导还在关心我们的职称评定问题,让我特别感动。”说到这里,刘冬松有些激动。

  转型升级如何“以退为进”?

  ——大力度的“去”是为了大幅度的“进”。盘活去产能后留下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升级产品、深耕市场,为转型发展增优势、抢先机一停一建的对比昭示出,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愈果断有力,脱困发展、转型升级的步子就会愈加坚定清晰。

  冶炼产能关停后,板材制造成为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的主业。正在建设中的连续镀锌生产线,已经完成主体框架。

  “目前正在加快进度,力争明年3月建成投产。”该公司副总经理闫敏介绍,随着钢铁行业去产能逐步取得成效,板材市场总体稳步上扬,镀锌线投产后可以增效超过1亿元。

  镀锌线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正得益于充分盘活了冶炼产能关停后“腾”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资源。在去产能的职工安置中,马钢集团所属的工程技术、环保、物流等服务业板块,分别在合肥设立分公司,吸收了29名专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其中,工程技术分公司率先走向市场,承担了镀锌线项目的建设管理任务。

  “在过剩产能上大力度的‘去’,更是为了在新主业板块上大幅度的‘进’。”徐劲松说,该公司能够持续盈利,靠的就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干的人才队伍。盘活冶炼产能所积累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就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新优势。目前板材公司已经吸纳了50多名管理和技术骨干,重塑管理架构,为板材主业的高端发展积蓄了力量。

  扩大市场消费,促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推进钢材在汽车、机械装备等领域扩大应用和升级,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明确提出这一升级路径。深耕市场,正是该公司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重要的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用钢需求量大,各大钢企逐鹿合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该公司作为板材制造的“后起之秀”,目前占据15%的市场份额,提升空间较大。为此,该公司正在集聚力量,将冶炼板块的营销人员全部吸收到板材公司,充实完善本地化直销网络,努力拓展市场销售,与下游企业构建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牢牢扎根本土市场,逐步探索一条精品化、高效化的转型升级新路子。”徐劲松说。

  盘活用好去产能后的土地资源,也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

  根据相关政策,钢铁产能退出后的工业用地,转产为生产性服务业等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可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合肥市委改革办介绍,目前,该市正在统筹规划马合公司及周边地块,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久,这块短暂沉寂的土地,将再度沸腾。

上一篇:钢铁行业:钢铁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
下一篇:四川刮起钢煤整顿风 部分钢厂已自查整顿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