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煤钢去产能拉开大幕 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

来源:南方日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去产能大幕正式拉开。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接连下发。基于产能过剩问题的新解决方…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去产能大幕正式拉开。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接连下发。

基于产能过剩问题的新解决方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学界普遍预计,随着目标进一步的分解和明确,“两会”后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会陆续出台。

过剩产能有望加速“出清”

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受制于外部需求低迷与内部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的问题亟待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炭等几乎全行业挣扎在亏损边缘。以煤炭行业为例,根据最新调查,2015年煤炭产能57亿吨,2015年煤炭产量为36.8亿吨,产能利用率是64.6%。

整个行业持续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该行业产品价格面临长期的下行压力。一个屡屡被提及的事实是,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经44个月连续负增长。由于企业的销售、利润、成本都按名义值计算,PPI为负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减少了销售收入,挤压企业利润。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行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若不加力化解,会给金融安全和财政稳定带来隐患。

近期政府层面释放的信号表明,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加快处理。今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的近期目标;预计将压减煤炭产能10亿吨,安置职工以百万计。这标志着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意愿,以钢铁和煤炭为代表的去产能进程拉开序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出清”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调控是“换汤”还是“换药”。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中国经济要努力实现其价值链、附加值,以及技术水平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转变。在赵昌文看来,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就业的载体,是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只有全面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五大任务”,才能够保持转型的顺利推进。

赵昌文说,伴随经济增速换挡和产能出清延续,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即便是“破七”也不必消极理解为基本面恶化,而是经济逐渐走向成熟之前必经的过程。

补强“中国制造”短板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堪称投资增量的低谷年,固定资本投资增量3.9万亿元,仅为2014年6.6万亿元的59%、2013年7.2万亿元的54%。固定资本投资的下滑,是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的直接原因之一。

为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今年1月,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04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量达3.4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高出了67%。但是,为了防止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2月16日,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加大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这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政策实行定向“喷灌”“滴灌”,本次发文主要针对工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说明工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决定着我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成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文明确了工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比如,对“制造业2025”规划涉及行业进行补短,尤其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为什么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此重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解读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调整供给为主,去掉无效低效产能,社会再生产就有望实现良性循环,就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同时加大对创业、创新、创造的“定向”扶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对于货币、财政政策定向发力,有效提升“新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成为2016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汇丰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屈宏斌的解读持相同观点,维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是生产率的提高,提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及技术水平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坚定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动摇。

坚持效率导向发力新供给

伴随出境游的兴起,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的“生猛”态势为世界所瞩目。当国人的“出境游”变“购物游”时,国内消费增长仍然延续了平稳的态势。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则是经济发展带来需求改变后供给调整滞后。”上海证劵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胡月晓表示,这种新供给“瓶颈”的实质,是供给不能及时适应需求的变化;但进一步,供给不能及时调整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原因包括需求变化太快,体制障碍约束企业活力,资产泡沫长期发酵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等。

姚余栋建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期要加快放开准入,增加有效供给,政府也应该想方设法,放宽准入,帮助潜在投资者尽快进入这些有效供给领域。比如放开医院、银行、学校等服务业,让民营资本进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内解决去产能、去库存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改革应当坚持效率导向,为全面持续提升要素生产率扫除体制机制障碍,理顺相关重要关系。由此着眼,一批改革应当摆上优先位置。如重建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基础产业领域切实“放大”,坚持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等。

上一篇:钢企“去产能” 做好“加减法”
下一篇:产能过剩成钢铁全产业链毒瘤 专家建议建企业退出通道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