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首钢:大破大立

来源:和讯网|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在行业巅峰期搬迁,如今又恰逢行业低谷期,多重劫难之下,坚韧的首钢通过边搬迁边转型,将这一致命性打击转化为后发优势。  渤海湾一个沉寂千年的小岛,原来的曹妃甸,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

在行业巅峰期搬迁,如今又恰逢行业低谷期,多重劫难之下,坚韧的首钢通过边搬迁边转型,将这一致命性打击转化为后发优势。

  渤海湾一个沉寂千年的小岛,原来的曹妃甸,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建筑不封冻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使之与纽约等大。”这里的深水大港就是指曹妃甸,而付诸行动的,则是今天搬迁后的首钢京唐公司。

  始建于1919年、在新中国建设中承担起工业化大任的首钢,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05年一纸批文,为了让北京环境更加美好及奥运会顺利承办,首钢被迫搬到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不占用耕地资源,首钢和唐山钢铁厂组建的京唐公司,历时两年围海造厂,共造路域21.05平方公里。

  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上,首钢获颁“功勋首钢”纪念牌。当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

  从2005年到今天,经过八年的运行与磨合,对搬迁后的首钢,首钢股份(000959,股吧)总会计师张凤文对其后发优势不容置疑。事实上,首钢通过搬迁调整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在搬迁中首钢发挥长材等建筑用钢材优势的同时,花大力气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板材产品,目前可以确认的是首钢已经成为一个从长材占绝对主力的公司,变为高端板材的“新锐”。

  后发优势

  2009年5月21日,京唐公司1号高炉点火开炉,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加快转变,钢铁主业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具备了3000万吨产能规模,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基本形成。目前京唐公司处于投产初期,但是从长远来说,临钢靠海,装备精良,逐渐成熟的京唐公司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厂之一。

  由于国内优质铁矿石匮乏,首钢需要从澳大利亚、南非进口大量优质铁矿石,张凤文对此表示,曹妃甸深水港可满足25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进出,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京唐公司临海优势明显,新首钢的煤炭、铁矿石、产品运输方式都已发生变化。码头项目是钢铁厂的重要配套设施,包括矿石码头、散货码头和成品码头,不用卸载,矿石可通过传送带直接运到生产线上,每吨钢的成本下降了200元。每年可为京唐公司节省运输费用数十亿元,利用国外资源和海运的廉价便利,有利于采购成本的降低。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已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首钢看准了曹妃甸的地理优势,临海靠港运输便捷。曹妃甸码头建设在2004年利用海上吹填造陆技术,历时19个月完工,岸线5149米,其中使用深水岸线2914米。这个深水良港为铁矿石的运输提供了极为方便的通道,原料进出厂的皮带运输也做到了简捷、高效、距离最短,先进合理的物流优势,为降低运输成本创造了便利条件,这无疑成为京唐公司崛起的后发优势。

  多元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五年,世界经济陷入了恢复性的低速增长期。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也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了中速增长期。去年我国的钢材市场基本处于一个去库存化的销售市场,据中钢协监测的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品种到2012年12月末的库存量为1188.01万吨,与2011年同比减少102.05万吨,社会库存降幅为7.91%。

  根据预测,由于对钢材的需求强度仍在走低,2013年我国钢产量的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低速增长的态势。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我国每亿元GDP的钢材消费强度已由以前的1657吨降为1370吨,降低了287吨/亿元。目前随着高强钢的发展、推广和应用,用钢减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铁矿石却仍旧是“疯狂的石头”,价格一路暴涨,我国基本完全丧失了对进口矿价的话语权。受资源条件的制约,我国进口铁矿石量连续增长,2012年我国铁矿石进口达到7.45亿吨。

  在多重的严峻挑战之下,钢铁产业早已正式步入“高产能、高成本、低效益”的微利时代。

  对于来自钢铁微利时代的挑战,首钢集团采用多元化发展、辅业反哺主业的战略进行应对。目前首钢集团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与日本企业合作,发展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汽车空调器等高技术产品。张凤文直言,为了分散风险,鸡蛋必须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通过精心布局,2012年首钢集团非钢产业包括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及建筑业、高端金属材料、海外产业等六大产业。梳理首钢业绩图,矿产资源业绩最为亮丽,去年首钢矿业公司生产精矿粉482万吨,实现利润4.29亿元。1992年底首钢集团购买了濒临倒闭的秘鲁国有铁矿公司——秘鲁铁矿,经过10多年的艰难开拓,2011年铁矿石产量701万吨,较2010年的604万吨增长16%。

  2011年以来,首钢股份在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存续资产和对外投资项目的作用,维系公司经营秩序和经营业绩。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对外投资控股及参股企业七家,其中首钢冷轧公司、贵州首钢投资、北汽股份、清华阳光和铁科首钢不受停产影响。

  目前依靠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通过以辅业养主业,首钢股份产业总体上渡过投入期和成长期,张凤文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整合上下游资源和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

  上下游拓展

  当前资源显然已经成为当今钢铁业竞争的制高点,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支撑长远发展的马力。

  以山西、陕西、新疆煤矿板块为平台,首钢集团近年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山西煤矿坑口120万吨高档喷吹精煤选煤厂;推进山西临汾煤矿、陕西吴堡煤矿、新疆哈密煤田、西沟煤矿、澳洲煤矿项目,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煤炭资源格局。

  作为首钢集团的上市公司,首钢股份为了进一步整合上游资源,2007年以5000万元持有了贵州松河煤业35%的股权,与盘江股份(600395,股吧)并列第一大股东,进行煤矿的投资。松河煤业探明煤炭储量5.5亿吨,松河煤业2011年生产原煤86.82万吨。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促成贵州省项目优质资源配置,获取炼钢上游的优质煤碳资源,首钢股份控股子公司贵州首黔公司于2009年收购杨山煤矿,收购两年间累计生产原煤26.58万吨。经多方协调努力,对矿区内的合法矿山进行收购、整合和重组,依法获得矿权,力主形成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张凤文介绍,整合更多的矿产资源是为了给钢铁主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未来将继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发挥矿产资源的支柱产业优势,挖掘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和盈利空间。

  技术革命

  伴随着首钢北京石景山的停产仪式落下帷幕,钢铁行业的形势也陷入一片萎靡之中。2012年全国共产钢7.16亿吨,同比增长3.1%,与2011年相比增幅回落5.8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长最少的一年,全行业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只有15.8亿元,同比减少870.36亿元,降低98.22%。

  在钢铁业的微利时代,怎样多重突围,获得涅新生?张凤文对此表示,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钢铁生产成本已经被几乎压缩到极限,压缩成本有一定的底线,并不能一味依靠成本来解决问题,更不能因为成本而牺牲质量,关键还是要抓住机遇,依靠技术升级占领一席之地。张凤文表示,目前技术革命已是当今钢铁业获得绿色新生的首选。

  抢占冷轧高端市场成为应对微利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首钢顺义冷轧公司是首钢在北京唯一保留的钢铁精品项目,选择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设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项目全过程中体现节水、节地、节能的要求,于2008年5月全面投产,形成150万吨冷轧板生产能力,是国内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的示范工厂。首钢冷轧公司由首钢股份、首钢总公司和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08年设立,注册资本26亿元,实收资本234729.45万元。首钢冷轧专注为汽车、家电等提供高档冷轧板材、板材深加工产品和副产品、物流配送以及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服务。

  在国内家电企业的合作上,首钢冷轧公司家电板已经占领了国内家电板的高端领域,与海尔、格力、美的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首钢坚持适时转型,进军高精尖产品。首钢股份首次进入高端汽车板生产领域的首钢冷轧公司,开始了技术革命。对汽车用板落料压力成型线项目静态投资16301万元,2011年完成投资4195万元,累计完成13590万元。2011年按期建成投产,2012年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根据市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取得成效,冷轧板材重点品种比例达到68.22%,同比提高10.65个百分点,其中SPCC等三种牌号产品获得2011年度冶金产品实物质量认定“金杯奖”,完成49个新钢种的开发试制;全力抓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扩大冷轧板材出口,缓解国内需求压力,全年实现出口28.42万吨,同比增长52.3%。

  首钢京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作为首钢搬迁调整的一部分,旨在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在吸收国际、国内先进钢铁厂经验的基础上,京唐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优化,从原料场、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到成品码头,实现了紧密衔接,一气呵成,最大限度地缩短物流运距,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紧凑顺畅。张凤文进一步介绍,京唐公司首次在大型高炉转炉界面采用自主集成的“一罐到底”技术,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铁水罐加盖保温技术,从高炉到炼钢的运输距离只有900米,铁水直接通过管道流到炼钢炉,从转炉到热轧实现了工艺零距离衔接,从1580毫米热轧成品库到1700毫米冷轧原料库仅隔一条马路,大大减少了工艺连接设备,缩短了物料运输距离,工序间距离压缩到了最小。原料场选择了离码头最近的区域,而成品库则直接设在了成品码头的后方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料进厂和成品发送的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营成本。

  随着高新工艺的逐渐稳定,京唐公司的生产经营于今年2月份取得突破性进展,销售收入26.55亿元,超计划7500万元;每吨钢降本350元,比计划多降42元。

  绿色先锋

  对于这次“大搬迁”张凤文强调,“我们绝不是‘异地复制’,更不是‘污染搬家’,而是全面贯穿循环经济的绿色搬家理念。”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首钢搬迁方案,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产业实际,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为充分利用钢铁和自身生产中产生的二次三次能源,首钢京唐公司把发展余热、余能回收发电,作为衡量搬迁调整成功与否的硬指标。京唐公司采用了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了2/3。通过采用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以及全干法除尘技术,投产以来,热轧产品已经开发出10大类70个品种,冷轧开发4大类30个品种,批量供应西气东输二期工程。按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对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使新钢厂具有钢铁生产、能源转换、城市固废消化多项功能,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为首钢京唐公司建设电力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形成了“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水、电、气这三大指标都是钢铁厂消耗大户,曹妃甸岛没有淡水,而自备电站通过海水淡化将水供给机组,机组循环出来的含硫、硝的水通过脱硫后返回到冷却池与海水冷却对流,形成闭环式循环利用。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每年可生产1800万吨淡水,占钢铁厂用水总量的50%左右,剩下的浓盐水用于制盐。仅海水淡化及脱硫装置就可治理工业废水2376万吨/年,其中电站脱硫废水733万吨/年,并达标排放。锅炉抽出的蒸汽可用于铁、钢、轧、焦、烧的生产和生活用气,烧煤废渣可供周边的水泥厂、砖厂进行再次利用,形成产业链。每年提供330万吨高炉水渣、转炉钢渣、粉煤灰等用于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消化大量的社会废钢和废旧塑料,与社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自然经济产业链。

  释放管理优势

  在战略转型的同时,如何做强“软实力”也是首钢的重要目标之一。

  据张凤文介绍,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集团上下全部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了具有首钢特色的“结构扁平、机构简约、运行高效、控制闭环”的管理体系。“这就实现了适应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连续化、高效化、自动化的生产特点和新工艺流程对管理的内在要求。”

  虽然不能一味依靠成本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全面的成本管理仍是王道之一。从材料处核算员、计财科科长到首钢股份总会计师,对于成本管理,张凤文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体验。刚刚走上核算员岗位的他,面对大量的坏账,入职三个月就大胆提出改变原有的结算方式,先交钱,后付款,坏账得以化解,应收账款很快顺畅起来。1998年钢铁行业的卖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张凤文灵活应对,对原材料供应采用零库存管理,为公司节约了资金占用3亿多元。

  2013年,在低成本生产高端产品的生产经营方针之下,首钢股份加强与宝钢、韩国浦项制铁等一流企业对标,在开展工艺技术攻关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张凤文表示,在当前钢铁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经济环境仍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大降成本工作力度。“我们动员每一名职工都积极行动起来,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核算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时优化、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成本分级归口管理,逐级下达,层层分解,将指标落实到各部门、作业区、班组和各个岗位,做到全流程、全系统、各环节都要精打细算,从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新品增效、减损增效、服务增效各方面推进增收节支。”据张凤文介绍,目前首钢内部激励每名职工节约每一滴油、每一度电、每一把扫帚、每一个螺丝,杜绝一切浪费开支,形成人人有责任、人人参与的好氛围。

  而现在面对钢铁产能过剩,张凤文认为,成本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财务管理必须结合风险管理,抛弃小财务,让全员参与大成本管理,真实反映每一个操作流程。“不脱离一线以及各个流程管理,财务人员从销售、生产、经营,甚至人力成本都要全程参与监督,做好降本增效的管理参谋,激励全员参与,合力打造自身优势。”在张凤文看来,虽然钢铁行业面临诸多困难,但绝不是夕阳产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度过战略重塑期的首钢后发优势最终将会全面释放。

延伸阅读
上一篇:投资弱复苏得到验证 钢市供给压力难消
下一篇:安永:钢铁企业争取战略性降低成本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首钢 大破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