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形势面临危机 转型才能迎来生机
来源:中国冶金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伴随着宏观经济触底趋稳、前期稳投资政策形成的有效需求开始释放,目前,钢材终端需求有所回暖,钢材价格有所回升。但根据对重点钢材流通企业的实地调研,从流通环节来看,市场形势依然较…
伴随着宏观经济触底趋稳、前期稳投资政策形成的有效需求开始释放,目前,钢材终端需求有所回暖,钢材价格有所回升。但根据对重点钢材流通企业的实地调研,从流通环节来看,市场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前景仍不容乐观,目前仍有五大问题须要关注。
一是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相叠加,价格下跌导致企业效益下滑。
目前,我国钢铁业已进入全面产能过剩阶段,国内的钢材主要品种供大于求,并且钢消费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不大。这将作为钢材市场运行的主要矛盾长期存在。由于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并存,价格持续低迷,流通环节的钢铁贸易经营愈加困难。钢贸企业库存高企,资金占用量大。由于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钢贸企业在消化库存的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巨大亏损,去库存化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钢贸企业要面对的一个痛苦过程。
二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重复抵押加大了经营风险。
钢材流通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但由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库存积压,相当一部分企业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为渡过难关,一些钢贸商采用“一货多押”的方式滚动融资,通过将钢材质押给多家银行,获取超过抵押品数倍的银行贷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小型钢贸企业不顾信用,造成贸易环境持续恶化。此外,一些钢铁仓储企业信用缺乏,将所储存的钢材进行抵押,并且将仓单重复抵押,造成银行、钢贸企业等多方的损失和纠纷。
三是钢材产品金融属性明显,现货、期货价格“倒挂”增加了贸易商困境。
当前钢材产品的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市场真实供需已经不能太直接地影响钢材贸易,但是期货市场当天的涨跌,能迅速传导至现货市场,成为现货市场的风向标。在国内外经营环境较为困难的背景下,钢材市场现货、期货价格“倒挂”的现象进一步恶化了钢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受国际利空因素影响,期货价格迅速下调,并低于现货价格,导致现货价格进一步下跌,钢贸企业亏损面增大。
四是工商关系存在不平等,阻碍了生产资料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国大宗商品的生产方在资金实力、资源掌控、价格制定等方面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流通企业处于被动、受“挤压”的境地。调查资料显示,在钢材市场行情好时,钢厂频频涨价,并经常违反供货协议,减少给贸易商发货,从而推动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当行情不好时,生产厂家则要求代理企业按合同接货,否则没收代理企业的保证金或取消其代理资格。代理商在拿货后只能尽快甩货,从而造成竞相杀价抛售,钢价恐慌性深度下跌。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短期内损害了流通商的利益,从长期来看,则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上下游的战略协同合作关系,不利于供应链体系的形成。
五是传统贸易方式逐渐丧失生存空间,新型贸易模式亟待政策支持。
目前,大多数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仍采用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模式经营,依靠赚取批零差价、地区差价、时间差价生存。但随着经营环境的恶化,由于经营品种单一、业态单一、盈利方式单一,传统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传统经营模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校对于融加工配送、电子商务、连锁分销等现代流通方式于一体的现代流通模式,尽管其盈利水平要远远高于传统模式,但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且受到诚信体系和质量保证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此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环境。
总的来看,当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经营环境问题凸显。要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新型流通模式的支持和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自身通过转型升级,创造生存空间。
一是拓展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延伸。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商贸企业转型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即日韩综合商社模式和欧美跨国公司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包含一个共同的经营战略,即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大投入,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型,向现代流通方式要效益。由于传统贸易逐渐失去生存空间,部分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谋求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型。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增值服务提供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经营模式,居于主导地位,同时这也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
一是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相叠加,价格下跌导致企业效益下滑。
目前,我国钢铁业已进入全面产能过剩阶段,国内的钢材主要品种供大于求,并且钢消费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不大。这将作为钢材市场运行的主要矛盾长期存在。由于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并存,价格持续低迷,流通环节的钢铁贸易经营愈加困难。钢贸企业库存高企,资金占用量大。由于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钢贸企业在消化库存的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巨大亏损,去库存化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钢贸企业要面对的一个痛苦过程。
二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重复抵押加大了经营风险。
钢材流通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但由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库存积压,相当一部分企业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为渡过难关,一些钢贸商采用“一货多押”的方式滚动融资,通过将钢材质押给多家银行,获取超过抵押品数倍的银行贷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小型钢贸企业不顾信用,造成贸易环境持续恶化。此外,一些钢铁仓储企业信用缺乏,将所储存的钢材进行抵押,并且将仓单重复抵押,造成银行、钢贸企业等多方的损失和纠纷。
三是钢材产品金融属性明显,现货、期货价格“倒挂”增加了贸易商困境。
当前钢材产品的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市场真实供需已经不能太直接地影响钢材贸易,但是期货市场当天的涨跌,能迅速传导至现货市场,成为现货市场的风向标。在国内外经营环境较为困难的背景下,钢材市场现货、期货价格“倒挂”的现象进一步恶化了钢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受国际利空因素影响,期货价格迅速下调,并低于现货价格,导致现货价格进一步下跌,钢贸企业亏损面增大。
四是工商关系存在不平等,阻碍了生产资料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国大宗商品的生产方在资金实力、资源掌控、价格制定等方面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流通企业处于被动、受“挤压”的境地。调查资料显示,在钢材市场行情好时,钢厂频频涨价,并经常违反供货协议,减少给贸易商发货,从而推动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当行情不好时,生产厂家则要求代理企业按合同接货,否则没收代理企业的保证金或取消其代理资格。代理商在拿货后只能尽快甩货,从而造成竞相杀价抛售,钢价恐慌性深度下跌。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短期内损害了流通商的利益,从长期来看,则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上下游的战略协同合作关系,不利于供应链体系的形成。
五是传统贸易方式逐渐丧失生存空间,新型贸易模式亟待政策支持。
目前,大多数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仍采用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模式经营,依靠赚取批零差价、地区差价、时间差价生存。但随着经营环境的恶化,由于经营品种单一、业态单一、盈利方式单一,传统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传统经营模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校对于融加工配送、电子商务、连锁分销等现代流通方式于一体的现代流通模式,尽管其盈利水平要远远高于传统模式,但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且受到诚信体系和质量保证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此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环境。
总的来看,当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经营环境问题凸显。要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新型流通模式的支持和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自身通过转型升级,创造生存空间。
一是拓展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延伸。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商贸企业转型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即日韩综合商社模式和欧美跨国公司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包含一个共同的经营战略,即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大投入,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型,向现代流通方式要效益。由于传统贸易逐渐失去生存空间,部分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谋求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型。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增值服务提供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经营模式,居于主导地位,同时这也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