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显示三大需求逐步走稳 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增加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日前发布的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该指数虽然仍在不景气区间,但是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现回升,显示此前我国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日前发布的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该指数虽然仍在不景气区间,但是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现回升,显示此前我国采取的稳增长政策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9月份PMI指数出现回升,表明经济筑底企稳迹象趋于明显。新订单指数回升,反映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增长企稳;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预示出口开始恢复。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降低,原材料采购指数回升,表明企业去库存活动基本结束。生产指数回升表明受订单增加的影响,企业生产开始恢复。综合分析,经济增速下行态势开始改变,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将稳中略升。
业内人士认为,PMI显示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总体呈现逐步走稳的势头。PMI分项指数中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今年以来一直呈振荡下行走势,而9月出现明显回升,接近景气临界点,预示内需趋稳的态势有望逐步形成。
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加大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的速度,连续批复55个项目,据业内人士估算,总投资规模过万亿元。继财政补贴进一步发力促进消费增长之后,《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于9月10日正式公布,规划提出了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的目标。预期随着扩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实,政策效果将会逐步显现,进一步推动国内需求的企稳回升。
8月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反映外需情况的先行指标,新出口订单在9月出现了变化,扭转了连续数月下降的势头,显示出口下滑势头受到遏制。近期,在政策层面上频频释放促进外贸增长的信号。继促进外贸增长的“国八条”出台之后,相关的细则正在逐步落实。“双节”之前海关总署出台16项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围绕降低外贸企业成本、改善贸易环境的诸多举措将有力缓解外贸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随着国家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预计后期出口逐渐回稳并呈恢复性增长。
从生产指数和产品库存指数以及采购量指数这三个分项指数来看,我国工业生产显示企稳回升迹象。生产环节去库存活动接近尾声,随着库存调整即将结束、订单回升,后期工业生产增速将呈恢复性回升。
然而,虽然9月PMI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但是仍处“枯荣线”之下,表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食品、烟草、服装、医药等民生行业上升影响成为拉动9月PMI上升的一大原因,这与“双节”的来临关系密切。业内人士认为,9月PMI的回升也受到季节性因素以及节日性因素的影响。基础原材料行业仍在下行,设备制造业最近两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回落势头,表明当前国内生产性、投资性需求还需进一步提升。
当前市场普遍预计,三季度我国GDP增速还在8%以下,即便较二季度出现回升幅度也有限,尽管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四季度GDP有望继续回升,但是回升的势头较弱。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比2011年回落1.3个百分点强。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发给记者报告预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欧债危机困局依旧,日本增长动力模糊,美国QE3计划的长期效果仍待观察;国内经济也仅企稳,尚未出现明显回暖迹象。但由于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在7.8%左右,全年也约为7.8%,政府全年7.5%的GDP实际增速仍有可能实现。
业内人士表示,本轮经济放缓是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速回落与短期冲击综合影响的结果,因而在关注短期增长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如何逐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合理调配长期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宏观调控要坚持将长短期目标结合,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出口,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平稳过渡,促使明年开启一轮“速度合理、效益良好、基础坚实”的经济发展新周期。
近期,美国旱灾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攀升,由于地区政治形势的动荡也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反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增加。此外,美国推出QE3,其他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相继出台,全球流动性再次宽松,从而改变了市场预期。不过,市场大多预计今年物价压力不会大幅反弹,全年增幅完全能够在控制目标之内。稳增长仍将是今后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9月份PMI指数出现回升,表明经济筑底企稳迹象趋于明显。新订单指数回升,反映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增长企稳;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预示出口开始恢复。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降低,原材料采购指数回升,表明企业去库存活动基本结束。生产指数回升表明受订单增加的影响,企业生产开始恢复。综合分析,经济增速下行态势开始改变,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将稳中略升。
业内人士认为,PMI显示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总体呈现逐步走稳的势头。PMI分项指数中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今年以来一直呈振荡下行走势,而9月出现明显回升,接近景气临界点,预示内需趋稳的态势有望逐步形成。
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加大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的速度,连续批复55个项目,据业内人士估算,总投资规模过万亿元。继财政补贴进一步发力促进消费增长之后,《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于9月10日正式公布,规划提出了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的目标。预期随着扩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实,政策效果将会逐步显现,进一步推动国内需求的企稳回升。
8月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反映外需情况的先行指标,新出口订单在9月出现了变化,扭转了连续数月下降的势头,显示出口下滑势头受到遏制。近期,在政策层面上频频释放促进外贸增长的信号。继促进外贸增长的“国八条”出台之后,相关的细则正在逐步落实。“双节”之前海关总署出台16项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围绕降低外贸企业成本、改善贸易环境的诸多举措将有力缓解外贸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随着国家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预计后期出口逐渐回稳并呈恢复性增长。
从生产指数和产品库存指数以及采购量指数这三个分项指数来看,我国工业生产显示企稳回升迹象。生产环节去库存活动接近尾声,随着库存调整即将结束、订单回升,后期工业生产增速将呈恢复性回升。
然而,虽然9月PMI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但是仍处“枯荣线”之下,表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食品、烟草、服装、医药等民生行业上升影响成为拉动9月PMI上升的一大原因,这与“双节”的来临关系密切。业内人士认为,9月PMI的回升也受到季节性因素以及节日性因素的影响。基础原材料行业仍在下行,设备制造业最近两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回落势头,表明当前国内生产性、投资性需求还需进一步提升。
当前市场普遍预计,三季度我国GDP增速还在8%以下,即便较二季度出现回升幅度也有限,尽管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四季度GDP有望继续回升,但是回升的势头较弱。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比2011年回落1.3个百分点强。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发给记者报告预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欧债危机困局依旧,日本增长动力模糊,美国QE3计划的长期效果仍待观察;国内经济也仅企稳,尚未出现明显回暖迹象。但由于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在7.8%左右,全年也约为7.8%,政府全年7.5%的GDP实际增速仍有可能实现。
业内人士表示,本轮经济放缓是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速回落与短期冲击综合影响的结果,因而在关注短期增长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如何逐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合理调配长期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宏观调控要坚持将长短期目标结合,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出口,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平稳过渡,促使明年开启一轮“速度合理、效益良好、基础坚实”的经济发展新周期。
近期,美国旱灾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攀升,由于地区政治形势的动荡也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反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增加。此外,美国推出QE3,其他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相继出台,全球流动性再次宽松,从而改变了市场预期。不过,市场大多预计今年物价压力不会大幅反弹,全年增幅完全能够在控制目标之内。稳增长仍将是今后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