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转型的出路——争夺下游“刚需”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钢铁业可谓是噩耗不断,长期产能过剩、原材料受制于人、市场需求下降,或许没有哪个行业能再与其比拟。就未来市场需求方向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联手客户端,通过产研定制模式争夺下游刚…
钢铁业可谓是噩耗不断,长期产能过剩、原材料受制于人、市场需求下降,或许没有哪个行业能再与其比拟。就未来市场需求方向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联手客户端,通过产研定制模式争夺下游“刚需”市场,或许是钢铁行业转型的一个出路。
钢铁业产能过剩在几年前就是老问题,钢厂全面亏损也是老生常谈。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截至去年底国内炼钢产能已达约7.68亿吨。考虑到在建和即将完工的产能,预计今年该数字将继续创新高,冲击8.5亿吨目标。
产能持续过剩,下游需求不足,钢材出口成为消纳国内过高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是钢铁出口大国,2011年出口钢材4888.10万吨,同比增长14.86%。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出口量5200.60万吨。以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6.83亿吨计算,出口量占到总产量的7.6%。
从净出口量角度来看,2011年我国钢材进口量1558.01万吨,进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进口量1721.05万吨。相当于粗钢净出口3479.55万吨,粗钢净出口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5.09%。这总体上还是个健康数字,甚至还有一定空间,出口量适量控制在总产量的10%也为政策所鼓励。
但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中国出口产品大都是低附加值品种,进口的则是机械、造船、特种合金类高端钢材。去年我国进口钢材均价为1384.84美元/吨,出口钢材均价1048.8美元/吨,钢材进口均价每吨高于出口336.04美元。
因此,在经济转型期,通过持续出口冲量减缓国内产量压力的同时,更应加大高端品种出口份额,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事实上,钢铁行业并非都不赚钱,这要看你做的是什么产品。市场存在着多层面需求,并非所有下游行业都处境艰难,拥有独特技术与市场的企业仍然有利可图。比如在国产替代进口高端产品方面钢铁企业就大有可为。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不再多谈产能产量,更加注重以市场化思路进行自然淘汰,同时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并破天荒地明确了高端钢材品种具体品类,包括造船业LNG运输船用低温压力容器板和高强度船板、航空航天业所需的高性能特钢材料等10多个大品类。目前这些产品大都依靠进口,但进口产品往往价格不菲。由于“刚需”,国内企业又不得不买。
鉴于国内钢铁行业现状,钢企走高附加值产品路线,采取供需双方联手,通过产研定制联合开发或许是钢铁业技术升级突破比较现实的一条路径。太钢集团相关人士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开发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如果没有需求方客户的配合,很难开发出具体产品。事实上,如果能与下游应用方联手,在测试、标准等方面会更加便利,开发出的产品也会更加满足实际需求。而对于需求方企业来说,产品开发成功将极大降低成本。
管材,国产化之前价格高达200万元/吨,现在降到70-80万元/吨。技术开发”为例,P92锅炉管国产化后,进口产品每吨平均价格由约16万元/吨降至8万元/吨。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装置所用的690U形合金锅炉管 以“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关键
产能扩张模式已无出路,“以量取胜”也难以提高持续竞争力。然而,钢铁工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在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必须要有一个升级版的钢铁业与之匹配,虽然目前钢材市场始终难以摆脱尴尬局面,但是后期钢铁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延伸阅读
- 上一篇:“高特新”成为钢铁业新产业目标 下一篇:钢市银十能否“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