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特新”成为钢铁业新产业目标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不但需要有优异的服务,而且要能不断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换代,家电制造行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成功先例,钢铁业该如何学?该怎样做?该…
中钢协:转型瞄准“高特新”产业用钢
9月1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以及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河钢等十余家大型钢企签署了钢铁工业推进科技进步战略合作倡议书,将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此渡过行业难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王青海表示,钢企应该从需求出发,加快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及储运、交通运输用钢的研究开发,满足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发展航空、高铁、新能源汽车等现代交通运输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现在房地产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已经没有铁路、公路的影响大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坦言,钢铁市场结构与过去已有所不同,特别是铁路用钢规模“不得了”。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大高性能、高附加值钢材的研发投入力度,但部分品种还需要大量进口。以高速铁路车轴为例,目前我国该类产品仍主要依赖进口。“现在高端钢材产品的利润率下降了,但盈利能力仍要高于普通钢材。”吴溪淳表示,高端钢材研发投入较大、时间较长,短期来看投资回报不高,但是从长远角度看,积累下来将形成优势。
钢铁工业科技创新面临四大问题
从在京举行的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悉,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但与此同时,四大问题困扰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总额为2865亿元,年均科技活动投入573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32.5%。通过科技创新,我国钢铁工业一批关键核心工艺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王青海指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不足,体现钢铁工业竞争实力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二是部分钢材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用钢行业需求。三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人才总量不低,但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四是支持企业创新投入政策力度不够,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我国钢铁工业现在应当告别粗放式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王青海指出,“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产品升级;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推广和利用;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推进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科技部关于印发高品质特殊钢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8月底国家科技部发布《高品质特殊钢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高品质特殊钢代表了特钢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品质特殊钢指具有更高性能、更长寿命、环境友好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品种,是保障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息息相关。
"十二五"规划我国特钢市场规模将翻番,新增年产值五千亿。目前,我国特殊钢产量约占钢总产量的5%,产品基本上面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仅占2%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的特钢产量占其钢总产量的比例较高,美国和韩国约为10%,日本、法国和德国约为15~22%,瑞典则高达45%左右。本次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特钢产量及产值目标:"十二五"期间特钢占钢产量的比例要由现在的约5%提高到10%左右,特殊钢行业新增年产值达到5000 亿元以上。谨按2011 年6.83 亿粗钢产量计算,2015 年我国特钢市场规模至少6830 万吨。
规划明确重点材料开发任务,关注相关上市公司。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关键材料的开发主要包括: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特殊钢、重大装备用轴承钢、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核电装备用特殊钢、工程机械用耐磨钢、核电装备用特殊钢、工程机械用耐磨钢、先进工模具钢以及高性能高温合金七种。规划提出,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示范线和国家级研发平台与中试基地,以点带面推动特殊钢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实现高品质特殊钢材料国产化和规模应用。这为特钢类上市公司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抚顺特钢(600399,股吧)与大冶特钢(000708,股吧)均为我国大型特钢企业,依托其集团研发、试制基地的配套设施,在高端特钢领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加快热轧带肋钢筋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
我国是热轧带肋钢筋生产和使用大国,近3年的产量都在1亿吨上下。据在青海西宁市召开的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第六届小型型钢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全国小型型钢学术交流会透露:2011年国内生产热轧带肋钢筋15405.6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351.10万吨,增幅为18.01%,占钢材品种产量的比重为17.48%,比2010年提高0.85个百分点,与2009年水平相当,仍然占据品种钢材产量首位。
2011年,我国热轧带肋钢筋表观消费量累计15388.44万吨,同比增长18.03%,增幅比2010年提高10.17个百分点。与2008年~2010年的大幅波动相比,2011年热轧带肋钢筋消费增幅与2007年的情况比较相似,基本处于稳态增长阶段。全年来看,热轧带肋钢筋的国内市场占有率99.97%,提高0.01个百分点,近年走势基本持平;自给率100.11%,比上年降低0.02个百分点,变化较小。对今后钢筋产量的预测都无一例外地表明,将来几年我国钢筋的产量都将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随着钢筋服役条件日趋复杂、苛刻,对钢筋使用性能的要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对钢筋的抗震、耐蚀、低温、耐火等性能的研究曰益受到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
另一个不容忽视、甚至是对热轧带肋钢筋今后技术发展取向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就是资源问题。钢铁产业发展自身就受到资源与环境两个“瓶颈”日益严重的制约。但就热轧带肋钢筋而言,由于其在钢铁总产量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所受到的资源制约就显得更为突出。
基于以上两个要素进行创新性研发理应成为今后我国热轧带肋钢筋生产及应用技术进步的主流。
越来越复杂多样和苛刻的使用条件既丰富了热轧带肋钢筋升级换代的内容,如强调换代产品的抗震性、低温韧性和耐蚀性,也给升级换代带来新的技术取向:即从静载荷的应力基准设计演变为更加充分考虑抗震行为的动载荷的应变基准设计,而且还应更加关注一些细节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如屈服延伸、横肋分布等。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地质、气象条件多样且差异性显着的区域,不同区域内对热轧带肋钢筋性能有不同的要求,即客观上存在对钢筋执行地域性标准的潜在可能,热轧带肋钢筋销售半径有限的特点恰好为此提供了方便。
在钢筋升级换代中应充分考虑我国的这一特点,建立地域性的标准。通过对标准和产品的细分,克服全覆盖式的性能保证,有利于把钢筋所包含的资源利用到极致。
要普及钢筋的机械连接方式,不仅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更有利于建筑物的抗震,而且还为突破保证焊接性Ceq(碳当量)的限制、克服目前单一的Q235 Mn MA模式升级换代技术中降Fe增Mn增MA的不足创造了前提条件。
有关专家建议开展对Q235 C模式强韧化技术的研发。以Q235和35#钢为样品的初步试验研究表明,其有望形成新的热轧带肋钢筋生产及应用体系。
综上所述,升级换代并非简单的、在现有强韧化模式下静态载荷力学性能的提高,还须增加对动态载荷力学性能、低温韧性、耐蚀性的考核。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内地质和气象条件存在显着差异,执行差异性的标准和使用规范应列入升级换代的范畴。从资源和技术的潜能充分发挥出发,还应进一步普及机械连接并突破Ceq的限制,着手新强韧化模式的探索性研发。因此,经济发展和克服资源“瓶颈”使热轧带肋钢筋的升级换代带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此丰富的内涵将大大增加技术含量,把生产与应用推向新的高度。
从试点省区经验看高强钢筋推广中的问题
今年4月份,工信部和住建部为落实《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推广应用高强钢筋工作会议。两部门研究确定,到“十二五”末期,建筑工程中高强钢筋使用量至少要达到钢筋总用量的65%。
为完成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各项任务,两部门已选择云南、重庆、江苏、河北和新疆五省区作为试点。据介绍,试点工作开展5个月以来,全国5个试点省区推广情况总体较好,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须引起关注并妥善处理。
据了解,试点省区在高强钢筋推广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格问题。国内部分地区市场上的价格HPB300的钢材比HPB235钢材价格高30元/吨,HPB500的钢材比HPB400的价格高200元/吨。从价格差距来看,虽然整个高层住宅总用钢量降低了,但对整体造价的影响比较小,有些还存在总体造价升高的情况,因而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连接技术问题。主要是高强钢筋的连接技术不易掌握,而且连接配件的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连接技术从早期的绑扎连接、焊接连接转变为今天的机械连接,优点是较强的适应性、相对较小的接头体积、传力性能受影响相对较小、便于施工并基本能保证施工质量、适宜大规格钢筋连接等。机械连接就是在欲连接的两根钢筋之间设置连接套筒,采用挤压、填充介质、螺纹等形式形成钢筋与套筒之间的机械咬合。从目前试点推广的一些省区来看,目前国内生产钢筋套筒的情况比较混乱,产值低、利润小,生产企业规模比较小,没有规范化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因而许多厂家都不愿意生产,即使生产也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从而制约了高强钢筋连接配件的推广和应用。此外,部分试点省区如新疆,直螺纹套筒的生产不稳定,供应不及时,造成高强钢筋的连接出现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强钢筋的推产应用。
三是生产的季节性问题。高强钢筋作为重要的建筑钢材,其季节性需求比较明显。部分试点省区如新疆,冬季较长,建筑工地的正常施工时间只有7个月左右,在非施工期,钢铁企业从资金和库存压力的角度考虑,不愿意生产小直径的高强钢筋。而季节性需求变化会造成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势必影响后续项目建设方的积极性。
四是应用技术能力的问题。部分试点省区在技术研发方面能力相对较弱,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有限,拥有和掌握高强钢筋应用技术的时间往往滞后于发达省份。此外,一些单位在高强钢筋设计、施工、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仍有欠缺,对标淮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尚不到位。
五是监管体系薄弱的问题。部分试点省区如新疆,地广人稀,人才发展不均匀,质量监测能力和意识相对内地比较弱。如何规范钢材市场,开展钢筋产品的分类认证和标识,加强质量检测和应用管理,是有效实施推进高强钢筋工作的关键。
专家指出,试点省区在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不是这些省区特有的问题,而是在全国推广工作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新疆、云南等试点省区作为地震高发地区,具有典型性,也为今后全国的推广工作总结了数据和经验。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问题反映了高强钢筋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此外,各试点省区也通过试点解决了一些制约高强钢筋推广的问题。如何推广试点省区的经验并处理好试点省区出现的问题是推广高强钢筋的关键所在。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丰富市场供给、满足工程需要,是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基础。工程建设对钢筋需求总量大,需要的规格多,但单一规格批量大小不一,而钢筋主要是批量生产,达不到一定的量,钢铁企业不愿意生产。因此,目前来看,高强钢筋总的产能和规格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但在有些区域还难以便捷地买到所需的小批量高强钢筋,更不用说价格合理、规格齐全。因此,应鼓励生产企业创新供应方式,发展或依托高效物流配送渠道,在更宽范围、更广领域内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单位应加强对需求分析预测。两系统要形成有效交流机制,联合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发布高强钢筋的供需量及价格信息。
二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问题。云南和新疆等省区在推广高强钢筋中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政府引导作用。试点省区钢铁企业强化高强钢筋技术研发,主动与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沟通协调,针对高强钢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举办培训班,并向保险公司投保钢筋质量,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试点省区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出台了《在建筑工程中推广HRB500热轧带肋钢筋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抗震钢筋的意见》、《HRB500热轧带肋钢筋建筑工程应用技术措施》、《建筑工程应用500MPa热轧带肋钢筋技术规程》等政策措施和地方标准,推动了高强钢筋的应用。
三是生产和消费双方的利益问题。在建设领域推广应用高强钢筋,为钢铁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拓展了转型发展空间。而通过减少钢筋用量节约成本是建筑企业使用高强钢筋的主要动力。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仍是影响高强钢筋应用的关键因素。当前,钢铁企业举步维艰,建筑企业也利润微薄,买方难以承受过高的材料价格,价格过低则让卖方难以为继。试点省区的情况说明,保证生产单位和应用单位的利润空间,形成“共赢”,是高强钢筋成功应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是技术先进性与经济适用性问题。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多样,规范对不同构件的设计和构造要求也不同,使用高强钢筋的节材效果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没有节材效果。此外,多种钢筋生产工艺都能实现钢筋高强度,但延性有一定差别,价格也不同。应综合考虑强度和延性,根据结构和构件受力特点选用钢筋。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人士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协调有关部门,形成配套支持政策。钢筋、水泥从生产到形成钢筋混凝土,其间涉及到多个产业,涉及工厂、市场、现场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协调财税、科技、质检等部门,出台优惠政策,确保高强钢筋的质量和市场秩序。
二是加快共有技术的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建议组织开展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间高强钢筋连接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尽快系统开展针对不同品种和规格高强钢筋的制作、生产、加工、检验、安装、连接、施工锚固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混凝土匹配关系、工程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技术指南、导则和图集。对于目前已经成熟的高强钢筋应用技术,应尽快归纳整理,并形成规范性文件,进行推广。
三是尽快制定配套政策和优惠政策,力争给试点项目以资金奖励。
此外,专家建议,目前试点的面积还应该再扩大,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生产、配送、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全过程协调和管理机制,引导高强钢筋和混凝土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