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故事:协议量减少之后……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11年,钢材市场持续低迷,钢贸商的进销价格严重倒挂,令经营者苦不堪言,于是出现了一波退出潮,不少钢贸企业不再当钢厂的代理商了。 在面对钢贸商的退出潮时,王总显得较为理智,他…
2011年,钢材市场持续低迷,钢贸商的进销价格严重“倒挂”,令经营者苦不堪言,于是出现了一波“退出潮”,不少钢贸企业不再当钢厂的代理商了。
在面对钢贸商的“退出潮”时,王总显得较为理智,他没有选择“退出”,只是减少了与钢厂的协议订货量,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原来,王总的钢贸公司是国内几家大型钢企的长期代理协议户,与钢厂签订代理协议关系后,每月必须完成协议订货量,哪怕是明知亏本,也必须完成协议订货计划。5年多来,王总始终执行代理协议,每月完成向钢厂承诺的订货量,不管亏盈。
然而,到了2011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之后,直至年底,钢价一路下滑,王总从钢厂采购的钢材,价格“倒挂”十分厉害,每吨至少亏损上百元,一些同行都劝王总别当钢厂的代理协议户了,但王总没有接受,他知道自己公司发展到今天,离不开钢厂的有力支持,自己不能忘恩,要永怀感恩之心。所以,王总依然坚持当钢厂的代理协议户,只是协议订货量减少了1/2,每月向钢厂订货1万吨。
与钢厂的协议订货量大幅减少之后怎么办?如何组织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摆在王总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于是“一单一议”的想法浮出水面。王总在想,减少向钢厂的协议订货量,无非是规避因价格“倒挂”带来的风险,那么与钢厂协商,用“一单一议”的方法,每次从钢厂订货时,与钢厂双方协商价格,如果明摆着亏损,就不从钢厂进货,这样钢贸商就拥有了订货的自主权;同时,向钢厂所订的钢材品种、规格、数量等也依据市场变化和下游终端用户的需求,而不像以往那样由钢厂说了算,总之,“一单一议”的订货方式,钢贸商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那么,钢厂是否愿意接受此种订货方式呢?王总经过调研后了解到,钢厂在钢市持续疲软、低迷的情况下,一批钢贸企业退出了与钢厂的代理协议关系,钢厂的销售压力明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钢厂为了确保销售合同,必然向钢贸企业作出让步。果不其然,去年底,当王总同一家大型钢厂提出“一单一议”的订货模式时,钢厂欣然接受了。
王总的“一单一议”的订货价与市场价格基本相同或略低于市场价,这对王总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价格“倒挂”带来的的风险,与此同时,也不用向钢厂预付货款了,款到立即提货,资金周转加快了,采购成本降低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过,王总也在思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如果钢材市场回暖了,价格上涨了,资源紧缺了,钢厂是否还接受钢贸企业的“一单一议”订货模式呢?会不会发“高价货”,或者干脆不发货呢?对此,王总也作了预案。他另辟蹊径,广泛建立进货渠道,他开始在钢材期货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上寻觅资源,与此同时,王总还打算在钢价跌至底部区域时,看准行情,在二级市场上收货,低吸高抛,这也是他的经营策略之一。自从王总减少在钢厂的代理协议订货量之后,他在组织钢材资源渠道上进行了探索和思考。现在,王总已将2012年第一季度的钢材资源全部组织到位了,下一步,王总还将探索建立新的钢材进货渠道,建立公司的资源供应基地,做到资源进得了,出得去,企业不亏损。
点评
多渠道组织资源
买卖钢材,资源自然少不了,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钢贸商来说,这个“粮”就是钢材资源。
资源从何而来?钢贸企业主要还是向钢厂订货,成为钢厂的代理协议户,但进销价格长期“倒挂”,于是不少钢贸商不愿干了,出现了“退出潮”。有的尽管没有“退出”,但减少了向钢厂的协议订货量,随之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减少协议订货量之后,钢材资源如何组织?针对这一新问题,本案例主人公王总想在前面,尽早采用多种模式建立钢材进货渠道,尽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钢材资源采购得到落实,价格适中,有所盈利。
确实,对于钢贸企业而言,退出钢厂的代理行列,或者减少代理协议订货量,实属无奈之选,而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已引起众多钢贸企业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然而,钢贸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随着钢贸企业退出代理行列和减少代理订货量,今后的钢材资源组织的难度或许加大,一旦钢材市场回暖,钢价回升,届时,钢材资源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钢贸商除了采用多种模式,多种渠道组织资源外,仍须与钢厂建立供需合作关系,在双赢的原则下,探索新型的供需关系,这也是厂商双方都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大型钢贸企业应对钢市微利之道 下一篇:黄金期已过 钢贸商安身立命需新招